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行政能力 > 模拟试题 > 国家 > 正文

2014国家公务员《行测》终极预测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考试吧 2013-11-23 11:44:06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日正式开考,考试吧整理“2014国家公务员《行测》终极预测题及答案解析”供考生学习进行考前最后冲刺。
第 1 页:常识判断
第 3 页:言语理解
第 7 页:数量关系
第 9 页:图形推理
第 10 页:定义判断
第 11 页:类比推理
第 12 页:逻辑判断
第 13 页:资料分析

  51、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④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⑤“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故有“秋老虎”之说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⑤⑥

  B. ①③⑤④②⑥

  C. ②①⑥⑤③④

  D. ②⑤④①③⑥

  正确答案:C

  解析:

  阅读各句可知,②是一个总起句,应放在开头;①⑥⑤是从“秋老虎”和“多事之秋”两个方面说明秋天“阳消阴长”的气候特点;③④两句是针对这些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且具有因果关系。①⑥⑤句中,“立秋至处暑”“白露”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提示我们,①⑥在前,⑤在后。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C。

  52、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卫星监测表明,青海湖面积为4353.72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增加32.65平方公里,这已是青海湖连续7年呈增大趋势。相关研究显示,近11年来,青海湖面积变化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犹如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以2004年为分水岭(最小面积为4244.5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开始逐年增大,今年湖水面积较2004年增加109.22平方公里,与2001年以来10年同期平均面积相比,增加了76.31平方公里。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周秉荣说,今年5月汛期以来,降雨量偏多,导致青海湖面积显著增大,为近11年来的最大值。随着近年水汽条件的变化,青藏高原总体上呈现暖湿化趋势。同时,这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措施,共同助推了青海湖面积持续增大。

  对文段理解正确的是(  )。

  A.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湖在不断减小,直到2004年面积达到最小值

  B. 今年青海湖的增加面积比2004年以后几年的大

  C. “温室效应”使青藏高原总体上呈现暖湿化趋势,降水也随之增多,这是青海湖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D. 青海湖面积递增趋势可能在未来几年延续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段说“近11年来,青海湖面积变化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且“以2004年为分水岭”,即使是从2004年开始向前推算,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A项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准确,排除A项。文段说青海湖“比去年同期增加32.65平方公里”,但不能推出今年增加的面积比2004年以后几年的都大,排除B项。文段说“随着近年水汽条件的变化,青藏高原总体上呈现暖湿化趋势”,但未指出这种变化是由“温室效应”引起的,故排除C项。水汽条件的变化以及国家采取的生态措施,可能会使青海湖面积递增趋势在未来几年延续,故D项正确。本题选D。

  53、推广广播体操原本是一件强身健体、全民运动的大好事,却引来不同声音,诸如绑架童年说、政治身体说、集体主义塑造说,等等。诚然,一套广播体操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时代、一段特定的成长历程、一个特定的集体主义记忆,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意识形态的印迹,但这并不影响广播体操科学、健身、普及和趣味等特性发挥。作为在清脆嘹亮有力的口令下成长的一代,笔者并未感觉被广播体操绑架、被政治染色,反而在做操中调整了心态、放松了精神、陶冶了情操,至今强壮、硬朗的身子骨不能说与当时坚持锻炼没有关系。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对广播体操的认识的一项是(  )。

  A. 推广广播体操有利于强身健体,促进全民运动

  B. 广播体操具有科学性、健身性和趣味性

  C. 作者得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坚持做广播体操有一定的关系

  D. 广播体操虽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并不具有意识形态的印迹

  正确答案:D

  解析:

  由文段首句可知A项说法正确。由“但这并不影响广播体操科学、健身、普及和趣味等特性发挥”可知B项说法正确。由“至今强壮、硬朗的身子骨不能说与当时坚持锻炼没有关系”可知C项说法正确。文段说“一套广播体操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时代、一段特定的成长历程、一个特定的集体主义记忆,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意识形态的印迹”,也即广播体操具有意识形态的印迹,故D项说法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D。

  54、①如同红尘里人,与雪共舞时,瞬时的纯,霎时的香。江山走遍,梅岭万千

  ②伴有一窗梅。昨夜有雪,雪自西岭来,潜着深山樵夫的梦

  ③每每到冬,便想到春,想春的人便三千里河山心中走遍

  ④白雪静处梅花香,小小的坡上我的梅,你低头还未思量好时,早有我的诗一撞,你瓣瓣金黄,处女般地开放了

  ⑤走的走,留的留,二十八年都是这样乘着冬日的阳光冥思

  ⑥和着寺边未冻而不老的泉,拨着大荒和残冬,洒我们个满城皆白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⑥①④⑤

  B. ③⑤②⑥④①

  C. ①②⑥⑤③④

  D. ①③②④⑤⑥

  正确答案:B

  解析:

  通读六句可知,③句应为首句,排除C、D。③句中“三千里河山心中走遍”,与⑤句衔接紧密,故⑤句应紧跟③句。②句中“雪自西岭来”“潜着”,与⑥句中“和着”“拨着”“洒”联系紧密,故⑥句紧跟②句。剩下④句和①句,④句中有“雪”,故应紧跟⑥句,①句“如同红尘里人”与④句的拟人描写联系紧密,故①在④后。故本题的排序为③⑤②⑥④①,答案为B。

  55、 ①生活于其间的人则应当是自得其乐,各行其是的――三毛即为这样的人生提供了一个标的:有梦想,爱自由,有各种各样的人生可能

  ②乃至好玩的街区和别具风味的小吃,更重要的,还要有博学好玩、个性各异的人

  ③它尊重金钱,却决不以商业的繁华作为炫耀的资本,作为终极的追求目标

  ④这样的城市应该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所在,它虽然时常变化,却总会有些地方和事物,令人追思、让人回味

  ⑤一座好的城市,除了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有书卷气,有幽深的胡同,空旷的空地,茂密的树林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⑤③④②①

  B. ⑤②①③④

  C. ⑤④①②③

  D. ⑤②④③①

  正确答案:D

  解析:

  观察选项可知,⑤为首句,⑤句中“除了有……有……”与②句中“乃至……还要有……”联系紧密,故⑤②相邻,由此可排除A、C两项。⑤句先说“一座好的城市”,而④句“这样的城市”,是对⑤句所述内容的承接,③句和④句都是对“这样的城市”的特征的描述,且③句应在④句后面。最后看①句,由城市到人,进而引出主体――三毛。故本题选D。

  56、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 天文学不是一门新学科,它早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B. 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保留了许多远古人类的天文知识和观念

  C. 也许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就已经知道观象授时,尽管它还很粗糙

  D. 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的方法可能已经沿用了数千年

  正确答案:D

  解析:

  A项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不能说“已经形成”,事实上根据常识也可知道A项不可能正确。B项,原文说的是“痕迹”,将其表述为“知识和观念”不够妥当。C项表述的应该是“物候授时”,而不是“观象授时”。D项,“甚至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中,“这种习俗”指的就是“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由此可以判断D项说法正确。

  57、民众作为城市的主人和管理服务的对象,对公共政策制定应该享有重要的发言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部门往往不尊重甚至忽视、削弱这样的发言权。因为事前征求民意、听取民意不够,所以公众对一些城市管理决策不知情,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与支持。也因为事前被忽略的声音没有被及时“打捞”,被压制的意见表达不畅,一旦决策执行过程出现问题,公众的质疑与批评便喷涌而出。

  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

  A. 公共事务决策忽视民意

  B. 民众对公共政策制定没有发言权

  C. 民众对城市管理决策不知情

  D. 城市管理政策遭到公众质疑与批评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主要讲的是在公共事务决策的过程中,有些部门往往不尊重甚至忽视民意,使得民意表达不畅,一旦决策执行过程出现问题,就会招致公众的质疑与批评。因此,文段主要针对的是公共事务决策中民意被忽视的问题。D项只是民意被忽视所带来的结果,而不是文段针对的主要问题。

  58、疯狂的高利贷乱象,或可归结于银根紧缩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所肇始,或可抱怨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所纵容,也可以反思乡镇基层的金融信贷体系不发达以及房地产企业的疯狂吸金所致。但这场风暴的策动与生成,自有其内在强大驱动力,远不是外界几个诱因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看一看传销的屡打不绝,看一看地下六合彩的生生不息,它们身上的顽强与顽固,不可理喻的疯狂与混乱,与高利贷的粗野是何等相似!

  这段文字意在(  )。

  A. 对政府部门与金融企业的不作为提出质疑

  B. 呼吁政府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彻底终结疯狂的高利贷乱象

  C. 提出取缔高利贷可以借鉴打击传销、地下六合彩的方法

  D. 说明终结高利贷乱象,仅仅规范金融、加强监管还不够,更要靠整个社会心态的冷静与理性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段论述的主体是疯狂的高利贷乱象,作者并不仅仅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说明乱像背后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文段第一句话提出高利贷乱象或许可以归结为几个原因,紧接着话锋一转,用一个“但”字引导出深层次的原因――高利贷乱象自有其内在强大驱动力,远不是前面所说的几个外部原因就能诱发的。因此,要终结高利贷乱象,就必须从高利贷盛行的内在原因入手。正像传销和地下六合彩的屡禁不绝一样,高利贷之所以泛滥,是由于民众逐利、投机的心态。所以要彻底解决问题,仅仅规范金融、加强监管还不够,更要靠整个社会心态的冷静与理性。本题选D。

  59、现代市场体系使我们不需要通过亲历亲为去加工食品,而只需要消费食品。学术地说,我们不需要用身体在场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体系需要信用。我们可以放心地吃东西,基于我们相信,购买的东西虽然是在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下制造,但它是清洁的。我们之所以这样相信,是因为我们相信有食品监管制度、基本卫生意识、制造者的道德意识、竞争形成的质量要求,对食品制造起到作用。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一切可能都没有在制造时“在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重建市场基本信用

  B. 现代市场体系实现了劳动的社会化,但同时也产生了食品安全问题

  C.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食品监管制度和企业道德等方面入手

  D.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无法避免地食用问题食品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三句是一层,是说在现代市场体系中,人们不需要亲自去加工食品,而只需要消费食品,因此市场体系需要信用;第四至第六句话是一层,提出监管制度、卫生意识、道德意识、质量要求等的缺席,导致了人们食用的食品是不清洁的(即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卫生意识、道德意识等的缺席,就是市场基本信用的缺失。结合这两层意思即可判断出作者的意图,即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重建市场基本信用。B项和D项都只提到了问题,是文段的表面含义;C项虽然提到了解决办法,但不如A项全面。故本题选A。

  60、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他才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主持者

  B. 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贡献不为人所知

  C. 梁思成是受到朱启钤的影响才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D. 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二句话写人们通常只知道梁思成等人对北京城的贡献,间接说明朱启钤为北京城的改造作出过贡献,但是不为人所知。第三、四句话以梁思成为例,说明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奠基作用。最后一句话反问,也是为了说明朱启钤对中国的古建筑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段叙述梁思成的事迹,实际上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引出朱启钤的贡献,说明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故本题选D。A项说法片面,只是朱启钤贡献的一方面。B项说法错误,文段只说“少有人知晓”。C项论述主体有误,文段重点并不在于粱思成的成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相关推荐:

  2014国家公务员《行测》最后冲刺题及答案汇总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全卷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习题及答案汇总

  2014国家公务员《行测》考前预测卷及答案汇总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