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考研_考试吧考研_首发2011考研成绩查询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终极备考考研政治红宝书之热点背诵30题


   

第11题: 试述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的必要性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的必要性。

早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第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由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第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第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第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要求;第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是提高社会公平的要求;第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具有了现实可行性。

(2)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重要意义。

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②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第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第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第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第五,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③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是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促进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村容整洁,就是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治、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治。管理民主,就是要以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④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实践;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手段。

第12题: 试述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及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①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镇化进程无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等“三农”问题紧密相关。②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镇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第一,推进城镇化将极大地加快城乡结构调整;第二,推进城镇化是加快地区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第三,推进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前提和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④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克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2)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及重要意义。

①原则。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第一,循序渐进,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城镇化有序推进。第二,节约土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新的城镇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城市规划需要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密切衔接;这种城乡一体化规划既可防止“大城市病”的产生,又可适应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需求;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管理体制到各种管理手段相互协调,全方位地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从而有效实现耕地保护。第三,集约发展,集约发展的实质是构建城市群。第四,合理布局,就是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和规模适度、分布有序、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体系,实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能源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②措施。第一,必须进一步打破城乡壁垒,深化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彻底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培训制度,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使农民在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险、购买商品房与市民享有同等权利。第二,鼓励农民进城兴建各种市政项目和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应切实解决处于弱势位置的普通民众包括进城农民工在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应建立城乡平等的同工同酬制度和多方协调劳资关系机制,拓宽各阶层协调渠道,构建各阶层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的具体制度。第三,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为它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解除各种后顾之忧,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第四,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实施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通过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二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协调、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社会监督、市场推动的环境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在确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及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加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防止和避免因决策失误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造成的重大损失。四是建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参与机制。公众有参与权、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要有畅通的反馈渠道,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③重要意义。农村城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依赖于从事高效率产业活动人口的增加,依赖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紧密相联,农村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第一,农村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第二,农村城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第三,农村城镇化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五,农村城镇化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第13题: 试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十一五”时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消费,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第三,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和营造崇尚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将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变成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长效机制,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的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另外,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经济“共赢”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2)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第一,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量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第二,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第三,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

(3)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在发展经济时,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方法。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越来越必要的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在20世纪末,我国政府就已经确定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要求对污染进行全程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实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工业,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等等,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和谐性、需求性和高效性。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扭转防治思路的重要途径。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愈来愈不容忽视,再加上经济、科技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生态压力,遏止环境恶化,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③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新理念正符合结构调整的原则。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和能源的少投入,而社会产品产量不减甚至增加。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更是要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环境产业。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和就业岗位新的强劲增长点。

④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应对入世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必须遵守国际上各式各样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是贸易壁垒。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因为绿色消费主义者的影响,一些国家的进口商不敢进口不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必然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来构筑贸易壁垒。一方面,企业必须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树立质量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实施ISO14000并通过认证,以此来树立自身的环保形象。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14题: 试述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方向、主要改革任务及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各部门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依然过多,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和生产经营权没有真正授权和交给企业,企业生产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宏观调控力量分散,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权威性不够。

②政府组织结构不科学。机构设置仍然偏多,分设过细、力量分散,本应由一个部门管理的事有的还由几个部门管,造成职责相互交叉重复,花费很大精力也难以协调。不少部门集决策与执行职能于一体,缺乏有效制约,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有些由一上级政府管的事还没有真正管住管好;该由下一级政府管的事还没有切实下放给下级政府去管,职能重叠,权责不统一,责任不落实,影响了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④依法行政不到位,行政行为不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政策透明度低,监督机制薄弱。

⑤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即许多政府部门还是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还存在着个人决策的过时做法,因此形成了许多相对固定的“利益共同体”。

(2)总体目标:

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3)基本方向:

从无所不为的“全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

(4)主要改革任务:

①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国有企业面向市场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国有产权制度改革、资产流动重组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优化政府管理的资产结构,大幅度缩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

②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由行政任命向市场选择的转变,从根本上解除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③继续推进机构改革。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层级、压缩部门,精减人员,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坚决取消;已取消的审批事项,要建立后续监管制度,防止反弹;能改为登记备案的,不搞审批、核准;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建立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公开透明、责任明确的管理制度。

⑤加快推进行业自律组织的发育与规范。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将现行的一些不宜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或规范的行业自律机构。

⑥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效绩评价体系。着手制定一套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履行职能的效绩评价体系。

⑦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政府公务活动的正常支付,建立有利于充分而公正地履行职责和抵御腐败的公务员薪俸制度。

⑧强化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政府行为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约束全面纳入法制轨道。

(5)重要意义:

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连接点,是政治体制改革中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有力地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紧迫课题。

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我们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办事程序不规范和缺乏透明度、规则意识不强和法制观念较弱等,都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革除与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政府管理观念和模式,势在必行。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的现实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靠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战略已让位于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的优劣,让位于是否拥有一个透明、高效、法治的发展环境。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优化政府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

第15题: 试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就并阐明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前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说明应当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要点】(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①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为主的相对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②建立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法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③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贫困、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民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国0传统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当前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2)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果,在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我们面临的发展趋势看,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保障体制,使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既分工明确,又能相互补充;②为解决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应对老龄化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③适应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④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责编:ak47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任汝芬老师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著名政治教育专家;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详细]
考研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