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社会工作者考试 > 复习指导 >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 正文

2017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章节考点(10)

来源:考试吧 2017-01-13 16:03:12 要考试,上考试吧! 社会工作者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7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章节考点”供考生参考,更多社会工作者考试相关信息请关注考试吧社会工作者考试网。

  >>>2017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章节考点汇总

  3.1 人类行为

  3.1.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3.1.1.1人类需要的含义

  需要不仅是心理学范畴,也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重要范畴。它是人的基本特性,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它的发展变化受到社会生产发展和财富分配性质的制约。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其实现方式也受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制约。

  3.1.1.2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级的生理性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社会性需要。

  ①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 ②安全需要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b.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④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有别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三类,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①生存需要关系到机体的存在或生存,主要包括衣、食、住等方面的内容。

  ②关系需要 主要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成长需要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ERG理论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②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③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一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就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了。

  (3)莫瑞的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莫瑞指出了需要的性质、作用和需要产生的机制,并对需要进行了分类,设计了分析个人需要的主题统觉测验(TAT),又称投射测验。莫瑞把需要分为两大类,即生理性需要和心因性需要。

  ①生理性需要又称第一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方面的需要。

  ②心因性需要 又称第二需要,主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如条理、构造、守恒、获得等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如成就、优于他人、避免失败等需要),还包括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如尊重、归属、援助等需要)及使人们分裂的需要(如排斥、侵犯、防卫、统治等需要)。

  3.1.1.3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来划分) 生理性需要也称自然需要,它反映了人们对延续和发展自己的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就是人们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需要,它是在维持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对象来划分) 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如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 间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常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需要是指随着间接需要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系列具体的需要。

  3.1.2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3.1.2.1人类行为的含义

  人类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行为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的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

  3.1.2.2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划分) 本能行为来自遗传,是一类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习得行为是人类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也可以叫学习行为。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按照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划分)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行为等。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例如,暴力、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按照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划分) 正常行为是指符合社会规范和常模的行为。偏差行为是指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因为社会规范和常模是相对的,因此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区分也仅具有相对性,划分标准可以有如下几种。

  ①内省经验标准包括两方面:a.指人的主观体验,即一个人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b.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某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

  ②统计学标准 与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不一致或严重偏离则会被认为是偏差或反常行为。

  ③行为适应性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当的,则被认为行为产生偏差。

  ④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有偏差的行为。

  3.1.2.3人类行为的特点

  人类行为的特点包括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等。

  (1)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及种族的繁衍,并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存、生活环境。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存在着不同的侧面,有外显的,有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有后天习得的;有生理范畴的,有社会范畴的等。

  (3)动态性人类行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既可能来自行为者自身的变化,也可能由于社会生活条件改变所造成。

  (4)指向性人类行为不仅有原因,而且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5)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6)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现在的行为不仅是过去的继续,也是未来行为的基础。

  3.1.2.4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它们相互交叉,影响人类行为的发展。

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社工证书
获取2017社工报名时间
获取10页精华点题讲义
获取历年社工真题试卷
获取社工最新报考指南

微信搜索"万题库社工学习工坊"也可获得社工证书!

  相关推荐:

  2017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各科目同步习题及答案汇总

  2017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汇总

  考后经验分享:怎样对待社会工作者考试两种题型

  2017社会工作者《初级工作实务》章节知识点汇总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距离2021年考试还有
2019年考试时间为:6月22、23日
版权声明:如果社会工作者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社会工作者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社会工作者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社会工作者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万题库
下载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