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面试 > 面试真题 > 内蒙古 > 正文

2014年内蒙古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6月21日上午)

来源:华图教育 2014-06-23 14:38:20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2014年内蒙古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6月21日上午)”由考试吧发布,供考生参考,更多面试真题请关注考试吧公务员考试

查看汇总:2014年内蒙古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及解析汇总

  1.你新来一个单位,单位全是本地人,就你是外地人,你怎么办?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在异地工作、生活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外地人新到一个单位有不适应是不可避免的。我应该积极提升自己、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

  第一,我要努力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首先是学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工作中不拖集体的后腿;其次是学习单位的工作精神和工作宗旨,提高思想境界,紧跟同事步伐;最后是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争取今早熟悉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第二,我要积极团结同事、向同事学习、请教,用谦逊的态度和好学的劲头去赢得同事的认可和自己的提升,另外也要响应党的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寻找自身不足,积极改正,增进团结。生活上多参加同事之间的聚会和集体活动,在工作中做同事的的好搭档,生活上的好伙伴。

  第三是服从领导指示、协助领导工作,要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向领导请教,这样才能尽快适应领导风格,共同为单位工作更好的开展做出努力。另外在领导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要及时伸出自己的双手,为领导分忧。

  作为新同事和外地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目前面临的状况,实际上是自我快速的成长与提升,与领导、同事在文化上和精神的交流,我要努力提升自己、团结同事、协助领导,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融入集体,共同为我们单位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2.李克强去赤峰考察,主持会议时强调城市的发展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面子”是城市的风貌,城市的“里子”是城市的良心,只要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城市的光辉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你怎么看?

  李克强总理到赤峰翁牛特旗考察时做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面子”是城市的风貌,城市的“里子”是城市的良心,只要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法国诗人雨果也曾经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其实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强调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对城市建设和民生问题的重视。构建和谐社会,“里子”和“面子”都很重要。

  为了更好的落实此项精神,第一要继续重视国家相关政策,地方8337发展思路,重视四个着力,要将好政策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第二,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也是政绩,营造良好城市环境让群众过得开心是政绩,维护地下管网让群众过得舒心也是政绩,要多做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多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第三,国家下发的资金和技术要妥善运用,加强监督,政府要过紧日子,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要节约财政资金,切实把资金落实到城市建设中来、地下管网打造维护中来,做好显绩也做好潜绩;第四,要畅通沟通渠道,利用政务公开等方式,多与群众沟通,始终保持透明真诚,让群众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才能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才能更好的打造城市的里子与面子。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城市,不仅仅要从“里子”和“面子”着手,还应该注重城市的“灵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建筑和特色建筑,保留历史的遗迹和自然的馈赠,提升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塑造城市软实力,只有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还有“灵魂”的城市,才是真正的魅力城市、美丽城市。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责编:zhangguojuan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