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 考研考点预测 > 正文

2010年考研《政治》考前核心考点预测(5)

来源:文都教育 2009-12-23 14:31:04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考研政治考前核心预测五:实践观

  相关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2.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实践的物质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

  (2)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是指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历史性是指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此外,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意识直接物化为客观实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包括人文活动)等。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的特殊运动形式。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5.自然界(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科学的实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因为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6.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三种实践形式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分别构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并最后形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社会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发展动力是实践。

  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仅为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而且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实践中,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实践高于认识)

  其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随实践发展,为实践服务,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只有尊重实践,才能保证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克服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命题角度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相关推荐:2010年名师肖秀荣考研政治冲刺考前大预测
       2010年任汝芬考研《政治》最后冲刺卷10套
       2010年考研《政治》考前核心考点预测汇总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