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面授 - 团购 - 书城 - 视线 - 模拟考场 - 考友录 - 论坛 - 导航 -
首页考试吧论坛Exam8视线考试商城网络课程模拟考试考友录实用文档求职招聘论文下载
2013中考
法律硕士
2013高考
MBA考试
2013考研
MPA考试
在职研
中科院
考研培训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四 六 级
GRE考试
攻硕英语
零起点日语
职称英语
口译笔译
申硕英语
零起点韩语
商务英语
日语等级
GMAT考试
公共英语
职称日语
新概念英语
专四专八
博思考试
零起点英语
托福考试
托业考试
零起点法语
雅思考试
成人英语三级
零起点德语
等级考试
华为认证
水平考试
Java认证
职称计算机 微软认证 思科认证 Oracle认证 Linux认证
公 务 员
导游考试
物 流 师
出版资格
单 证 员
报 关 员
外 销 员
价格鉴证
网络编辑
驾 驶 员
报检员
法律顾问
管理咨询
企业培训
社会工作者
银行从业
教师资格
营养师
保险从业
普 通 话
证券从业
跟 单 员
秘书资格
电子商务
期货考试
国际商务
心理咨询
营 销 师
司法考试
国际货运代理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
广告师职业水平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统计从业资格
经济师
精算师
统计师
会计职称
法律顾问
ACCA考试
注册会计师
资产评估师
审计师考试
高级会计师
注册税务师
国际内审师
理财规划师
美国注册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设备监理师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师
二级建造师
招标师考试
物业管理师
电气工程师
建筑师考试
造价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质量工程师
岩土工程师
暖通工程师
造价员考试
注册计量师
环保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给排水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材料员考试
监理工程师
房地产估价
土地估价师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经纪人
投资项目管理师
环境影响评价师
土地登记代理人
缤纷校园 实用文档 英语学习 作文大全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访谈|游戏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时事政治 > 国家 > 正文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政府信息公开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政府信息公开

  从2008年到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施行5周年。从“三公”经费被揭开神秘面纱,到政务网站和微博微信遍地开花,从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到突发公共事件及时通报,信息公开的阳光照进了越来越多以往不为人知的领域。但人们也日益强烈地感到,政府信息公开与社会期待和需求相比,正渐渐拉开距离。此前,有媒体总结出政务信息公开的“五不足”:形式多实质少,结果多过程少,原则多细节少,公众被动接受多、主动申请获得的少,“正面”信息多、“负面”信息少。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不仅需要增加信息供给,还要加强制度创新,满足大数据时代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才能有效增进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对当前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文件指出,中央部门及各省(区、市)政府要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并指导督促省级以下政府加快“三公”经费公开步伐,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信息越公开,期待也将水涨船高

  国务院颁布的《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近日公之于众,要求从9个方面加以推进。其中到2015年之前争取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尤其引人关注。

  政府信息公开已逐步推行多年,取得巨大成就。国务院最新提出的9个重点肯定会把这项历史性改革推向新的水平。

  然而需要看到,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公众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种信息要求与提供能力之间的水平差近年来并未缓解。大量过去的保密项目如今做到了向公众信息开放,但舆论围绕信息公开的不满反像是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重要之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偏重事情的结果,而舆论开始关心产生结果的过程。特别是出了突发事件时,官方希望把事情搞清楚了,有了阶段性处置结果后再向舆论公布,但舆论希望当时就听到政府的说法。

  过程公开是比结果公开更高的挑战。它考验的不仅是涉事官方的集体,而且直接考验具体官员的处置能力和政策水平。在一些媒体热衷于批评甚至揪小辫子的舆论环境下,这样做对不少官员都意味着很大压力。

  然而过程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达到良好效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它的更高境界。信息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广,舆论随之会将关注点转向信息的质量,而政府决策的产生过程,显然是政府信息质量的突出部分。

  实际上,政府信息公开是条不归路,舆论很少有兴趣对这项改革做纵向历史对比,体会它所带来的成就。舆论对政府公开信息的要求永无止境,这样的压力将绵延不绝。即使在信息发达的欧美社会,对政府“隐瞒信息”的指责也经常出现。

  因此在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面的同时,各地政府开展过程性信息公开的能力建设也刻不容缓。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无法靠一项自上而下的命令或文件迅速完成,它需要各地和各部门官员勇于承担责任的履职态度,需要他们全面把握信息的视野和应对媒体诘问的能力,这项改进只能由一项项个案改善汇成。

  这两年对“信息不透明”的大多数指责都发生在过程公开层面,尤其是突发事件到来时,一些所涉政府部门的第一反应是低调处理,往往留下一段官方信息的真空期或模糊期,而这段时间正是传闻四起,谣言盛行的时候。事实证明,这段空当的负面影响最大,它是之后结果性信息根本无法纠正的。

  政府信息公开应达到官民沟通的良好效果,而能否实现这一点,过程公开具有关键作用。舆论竞争的主阵地实际上已经转向对过程的占领,换句话说,谁把握了对过程性信息的主导权,谁就掌握了舆论的方向。

  政府信息公开方兴未艾,这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内容,也是难点最多的“深水区”之一。这项改革的成效不能仅看信息公开的面有多宽,速度有多快,还要看改革的推进与舆论的期待能否相向而行,逐渐靠近,而不是彼此越来越远。

  舆论也需清楚这是项无止境的改革,媒体在追究具体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应有宏观上对改革节奏的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改革是实实在在推进的,具体问题也不是只要下了决心就能一扫而空的。这项改革的确任重道远。

  信息公开要满足民众多样化需求

  从2008年到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施行5周年。从“三公”经费被揭开神秘面纱,到政务网站和微博微信遍地开花,从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到突发公共事件及时通报,信息公开的阳光照进了越来越多以往不为人知的领域。

  但人们也日益强烈地感到,政府信息公开与社会期待和需求相比,正渐渐拉开距离。此前,有媒体总结出政务信息公开的“五不足”:形式多实质少,结果多过程少,原则多细节少,公众被动接受多、主动申请获得的少,“正面”信息多、“负面”信息少。不少专家也指出,政府主动公开信息表面上看很热闹,信息量也非常大,但真正公众想知道的、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公开得还不够。一些本应公开的信息,却由于操作上的模糊性、程序上的“高门槛”,变成了可望不可进的“玻璃门”。

  可见,政务公开还存在不小的“需求缺口”。重形式轻实效的应付式公开,“想知道的不公开,不重要的才公开”的选择性公开,“只公布不回应、只告诉不说明”的单向度公开,一次次让公开的诉求碰壁,也有损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如何让信息的阳光照亮公众信息需求,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亟须破解的课题。

  照亮需求,起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公开内容的呼应性,即公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从国务院关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来看,举凡行政审批、征地拆迁、“三公”经费等方面信息,无不是百姓高度关注的,关键在于做实做到位,以做得细、看得懂的信息,认真回应社会关切,避免犹抱琵琶、云山雾罩、线条粗犷等做法。

  另一方面,则是公开诉求的满足度。目前,依申请公开是一个短板,“保密需要”、繁琐程序等成了一些地方面对公众信息需求的挡箭牌,而且屡试不爽。究其原因,固然有公开意识滞后、作风极步自封等因素,但制度供给不足也是现实问题。比如,政府信息的外延并不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效力又低于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等以信息不公开为立法取向的法律,定密随意性较大,导致一些部门把保密、安全、稳定等作为一个筐,把应该公开却不愿公开的信息不断装进去。

  这就说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不仅需要增加信息供给,还要加强制度创新,拓宽救济渠道,满足大数据时代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才能有效打破“玻璃门”,在阳光的照耀下增进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公开必须与监督相辅相承

  “三公经费”透明度,一直以来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今,此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高层的重视,为了克服此类问题政府也作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过去对“三公经费”的监督,一直是由政府内部的自体监督,因此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体监督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压力,缺乏公民的广泛参与互动,其监督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每年在“三公经费”领域里爆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基层部门购买的豪华超标车胜过中央部委;公款吃喝、铺张浪费风气越演越烈;打着各种旗号出国旅游现象屡见不鲜……虽然群众怨声载道,查出的来违规违纪案件虽然不在少数,但现状始终没有明显改观。

  此番,国务院痛下决心,制定出“三公消费”公开从上到下的时间表,表明了高层根治乱象的决心。其实,公开“三公经费”实乃是大势所趋,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现代政治强调公民参与国家的治理,只有让“三公经费”公开透明,才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公民才能行使参与权与监督权。

  这次国务院在“三公经费”公开的安排中,力争在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也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市县一级政府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在公共行政管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把市县级的公开透明作为公开的工作重点,也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最直接体现。

  当我们在对国务院的这次工作安排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有必要把一些担忧提出来,以便使得三公经费公开在制度安排上更加完善,更加圆满。近些年来,中央的一些部委在各方面的压力下,陆续进行了“三公”公开,往往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譬如,有些公开的项目笼统、抽象,有利于自己的就详细,而不利于自己的往往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公众根本无法看懂,甚至用“其他支出”来搪塞群众,这样的公开还是让人不明就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公”不管是从哪里作为“破题”,但都不能为了公开而公开,公开必须与监督相辅相承。唯有公开、透明才能真正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才能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4年国家公务员时政热词解读:收入分配

  国家公务员时事:民意“零意见”让谁困惑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点评近期不实新闻

文章搜索
在线名师 1 2 3 4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长期从事公务员...详细
公务员考试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