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缤纷校园 英语学习
2010考研 | 2010高考 | 2010中考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专升本 | 法律硕士 | MBA/MPA | 中科院
四六级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职称日语 | 职称英语 | 博思 | 口译笔译 | GRE GMAT | 日语 | 托福
雅思 | 专四专八 | 新概念 | 自考英语 | 零起点英韩语 | 在职申硕英语
在职攻硕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等级考试 | 水平考试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报检员 | 外销员 | 司法考试 | 导游考试 | 教师资格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管理咨询师
期货从业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
会计职称 | 注会CPA | 经济师 | 统计师 | 注册税务师 | 评估师 | 精算师 | 高会 | ACCA | 审计师
法律顾问 | 会计证 | 理财规划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师 | 监理师 | 安全师 | 咨询师 | 结构师 | 建筑师 |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设备监理师 | 岩土工程师 | 质量资格 | 房地产经纪人 | 造价员
投资项目管理 | 土地代理人 | 环保师 | 环境影响评价 | 物业管理师 |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工程师 | 招标师
执业护士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卫生资格
考研_考试吧考研_首发2010考研答案
考研培训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名师指导 考研经验 考研大纲 考研简章 论坛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

考研政治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背诵版

来源:Tom教育 2005-1-14 12:23: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

  点评:

  本章的基本原理如联系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常用于分析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十三)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认识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再次,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从认识的发生可以看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对于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因此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做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过程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也离不开反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点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常以多项选择方式出现。

  (二十四)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1.能动反映过程中的信息变换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始终伴随着信息的过程。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能量过程紧密联系的普遍现象,它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事物属性和含义的表征。反映过程也是信息的交换过程。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信息变换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异质同构的观念系统的过程。第一步是把客体的实物形态的信息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接收的关于客体特征的信息;然后再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将其变为适于主体思维操作的编码信息;最后是经过人脑形成观念信息。认识的主体就是凭借能动的、自觉的活动对观念信息进行逐级深化的思维操作,不断深化着对客体本质的反映。

  2.能动反映过程中的选择机制

  选择是反映者由其自身的需要以及客观条件所决定,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而不反映它的其余特性。人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人所特有的选择机制和认识的反映特性并不矛盾,它本身就是能动反映的具体表现。

  辨析:

  人对信息选择重构是意识活动,电脑等的相类似的活动不是人的意识活动。

  3.重构是实现能动反映的内在机制

  重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过程。认识中的重构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和变换的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的体系。这种经过重构的观念体系与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之所以能够一致,不仅在于观念体系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本身;而且在于主体用来加工客体信息的认知模式本身也是客体主体化的结果。重构不仅同反映不相矛盾,恰恰是实现能动反映的重要环节和内在机制,它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

  4.解放思想,更新思维结构

  由于主体的思维结构、认知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认识应向实践开放,认识的主体应以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从而实现主体对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所谓解放思想,也就是“换脑筋”,主要的就是要更新思维结构、认知方式,这样才能使认识跟上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背诵提示:

  解放思想、更换思维结构应与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等内容相结合掌握。

  (二十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于实践过程中。

    (3)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即实践经验,是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通过受教育获取的他人的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流关系。一切真知皆由直接经验发源。但任何人不可能事事都依靠直接经验,人类文明成果依靠间接经验传承。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偏废。

    (4)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实践认识活动的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②实践发展不断创造新的认识方法和手段。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二十六)认识的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持一端,而且在认识论的前提上也是根本错误的,即都是否认反映论。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既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背诵提示:

  这个考点常是材料分析题的理论基础,要特别注意掌握。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通过实践基础上的飞跃而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有着质的区别,二者的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决定性的飞跃来实现的。

  (2)在实践基础上获得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是飞跃的前提。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实现的。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的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从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向对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的转化,因而是认识的深化运动。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

  (2)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付诸社会实践。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搜索
任汝芬老师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著名政治教育专家;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详细]
考研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