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缤纷校园 英语学习
2010考研 | 2010高考 | 2010中考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专升本 | 法律硕士 | MBA/MPA | 中科院
四六级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职称日语 | 职称英语 | 博思 | 口译笔译 | GRE GMAT | 日语 | 托福
雅思 | 专四专八 | 新概念 | 自考英语 | 零起点英韩语 | 在职申硕英语
在职攻硕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等级考试 | 水平考试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报检员 | 外销员 | 司法考试 | 导游考试 | 教师资格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管理咨询师
期货从业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
会计职称 | 注会CPA | 经济师 | 统计师 | 注册税务师 | 评估师 | 精算师 | 高会 | ACCA | 审计师
法律顾问 | 会计证 | 理财规划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师 | 监理师 | 安全师 | 咨询师 | 结构师 | 建筑师 |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设备监理师 | 岩土工程师 | 质量资格 | 房地产经纪人 | 造价员
投资项目管理 | 土地代理人 | 环保师 | 环境影响评价 | 物业管理师 |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工程师 | 招标师
执业护士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卫生资格
考研_考试吧考研_首发2010考研答案
考研培训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名师指导 考研经验 考研大纲 考研简章 论坛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

考研临考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四)

    (三十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就是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意义:掌握这一原理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十二)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原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本质的不同

  ①客观规律起作用的情况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起作用,无需人的参与,与人的活动无关;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和表现出来。

  ②运动形式不同,自然界是物质世界中低级的运动形式;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发展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②人类社会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意义:上述原理告诉我们,要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现状,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十三)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的实践本质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三重关系,这些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基本类型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十四)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1“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

  唯物史观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区分,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这样就有了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似的历史过程。

  2.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为我们科学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

  (1)社会有机体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2)人类社会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所推动,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3)由于有了这一科学的思想,才使人们有可能用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眼光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把对社会的认识变为科学。

  3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是指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是:(1)从形成机制上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人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新的为自然运动所不具有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规律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2)从起作用的方式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是在人的参与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3)从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统计学规律揭示的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所以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三十五)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

  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它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点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三十六)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1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实体性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2)政治组织,指同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3)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其中的国家政权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3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图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国家同阶级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背诵提示:

  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是2005年新增考点,容易出多项选择题。

  (三十七)社会的观念结构

  1社会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它耸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为经济结构服务。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不同形式。

  2.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根本原理,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特别是对经济和政治的直接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集中体现阶级的利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定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意识形态也将或慢或快地发生相应变化。

  3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不同,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或同一种社会关系中都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个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既集中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又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4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1)先进文化是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它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2)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把人与人紧密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先进文化是政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5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1)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涵义。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集中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表现。

  精神文明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文化状况以及科教事业的发展水平。还表现在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的状况。精神文明中思想的即意识形态的方面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它反映着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文明的不同性质。

  政治文明是人类调整社会政治关系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集中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辩证关系。

  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政治文明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又反过来成为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发展,集中表现为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它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本质表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三者的协调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的体现。

  (三十八)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涵义。

  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上层建筑的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就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总是存在矛盾的。当一种新的上层建筑产生时,它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但同时也存在矛盾,因为上层建筑某些环节可能还不完善;当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要求进行了调整,上层建筑不能随之马上变革,也会发生不适应;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根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同上层建筑之间出现了对抗性矛盾,这时,先进阶级通过社会革命解决这个矛盾,从而解放生产力,这就是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1)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根据。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 3 下一页
文章搜索
任汝芬老师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著名政治教育专家;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详细]
考研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