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在职研究生 > 历年真题 > 正文

2013年在职攻硕GCT真题及答案(A卷 Word版)

来源:清华在线 2013-10-28 10:40:42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3年在职攻硕GCT真题及答案(A卷 Word版)”广大考生使用!
第 1 页:语言表达能力测试
第 5 页:数学基础能力测试
第 7 页:逻辑推理能力测试
第 12 页:外语运用能力测试(英语)

  三、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 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正迎面着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 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压力和逆旅,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2013GCT(语言)试卷A 第6页共13页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选自《张承志散文选·生若直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1.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老者赠送作者檀木镇纸,寄托着对其为人为文的热切期待

  B.老者把维吾尔名品英吉沙匕首压纸说成是菜刀压纸,语带幽默和嘲讽

  C.檀木镇纸具有表面白润光洁实则深沉正直的矛盾品格

  D.檀木镇纸的光洁柔润来自于当初斧劈锛凿的坑疤去除

  32.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这句话实为全文文眼。根据上下文,它的意思是

  A.人生当如直木,不必多言斧凿之苦 B.生命当如直木般自然发展

  C.人生若如直木,就不必受斧凿之罪 D.木头如长得直,就不必费力斧凿加工

  33.本文的意思主要是通过比喻和对比来表达的,檀木镇纸作为喻体起到了说明、对照、扩展本体意义的作用,但全文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却不好确定。下面对它理解恰当的是

  A.江西老书法家 B.穿了新衣裳的农民

  C.一切坎坷“人生” D.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我辈”

  2013GCT(语言)试卷A 第7页共13页

  34.作者谈“直木”,却与朋友的“写小说”联系起来:一个经斧凿而光洁不语,一个历苦难而展览伤痕。下面对这种写法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物理人情的对比,寄托作者的观点

  B.形成正反价值的对比,衬托作者的感悟

  C.通过画面的内外切换,形成描述的波澜

  D.通过节奏的缓急对比,形成描述的张力

  3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是

  A.文章通过对老者所赠的檀木镇纸的感触与阅读一篇小说的感想的对照,思考人应该如何面对心灵的伤痕

  B.作者欣赏檀木镇纸的“不语斧凿”,肯定不炫耀自家伤痕,心广意宽,干净漂亮地活下来,力量更强大,精神更健康

  C.作者借镇纸来“镇文”,以檀木的木讷坚韧和感情娇嫩的“我辈”对照,批评夸张矫饰、无病呻吟的文风

  D.历史上政治的伤害,与自然的修复力量比起来,微不足道.只要本质坚强,人就能光洁漂亮地使政治的伤害自然愈合 .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 的时候。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很常见的是把文字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这种意见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普通,因为我们用的是汉字,不是拼音字。有人说,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当人们写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文字转化为语言。这个话显然是不对的。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至于写的时候和看的时候读出或者不读出声音来,那是不关乎文字的本质的。事实上,教儿童认字总是要首先教给他读音;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粗通史字的人看书的时候总是要“念念有词”,那怕声音很小,小到你听不见,你仍然可以看见他的嘴唇在那儿一动一动。完全不念,只用眼睛看(所谓“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因此,说话总是语汇不大,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呢、呃”,“这个、这个”;而写文章就不然,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 “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 “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作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 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 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一般说来,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这是因为人们只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可是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文字,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能摹仿早一时期的文字,因而已经从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和句法却往往留存在书面语里。再还有一些特殊的著作,例如宗教经典、法律条文,它们的权威性叫人们轻易不敢改动其中的古老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在文字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烈的场合,往往会形成文字和语言脱节的现象。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代罗马,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时候,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就不仅是风格或者文体的差别,而是语言的差别了。但是只有在文字的使用限于少数人,也就是多数人是文盲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才能维持。一旦要普及文化,这种情况就必定要被打破,与口语相适应的新书面语就必定要取古老的书面语而代之。

  (节选自吕叔湘《语文常谈》,《吕叔湘文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93)

  36.根据上下文,在第一自然段划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A.自从 至于 雏形 而且 B.直到 关于 形态 而且

  C.直到 至于 雏形 但是 D.自从 关于 形态 但是

  2013GCT(语言)试卷A 第9页共13页

  37.根据文中所述,作者认为文字的本质在于

  A.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意义 B.文字都具有一定的形体

  C.文字必须和语言相联系 D.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38.根据文意,造成书面语和口语不完全一致的原因之一是

  A.口语的句子比书面语句子结构简单 B.书面语的语汇比口语更为广泛

  C.口语中有重复、脱节、插说等现象 D.书面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推敲

  39.“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不在原因之列的是

  A.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 B.书面语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会与口语脱节

  C.人们可以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 D.典籍的权威性使人轻易不敢改动其中字句

  40.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A.文字和语言不能割裂开来 B.文字和语言既密切关联又不等同

  C.文字和语言使用情况不同 D.文字和语言相互作用、相互接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相关推荐

  2013在职研究生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热点文章 真题及答案交流

  【下载】点击进入2013在职研究生试题及答案下载专区

  2013年在职研究生全国联考成绩查询时间通知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wuxiaojuan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