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自学考试 > 复习指导 > 文学类 > 正文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

  第一章: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第二章:

  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有三: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二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3、中国农耕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3、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一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土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产生了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阶层。二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候列国,沿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为多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是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后,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下次向下层,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2、明清文化的特点:一是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二是早期的启蒙思潮;三是古典文化的大总结;四是西学东渐。

  3、玄学对魏晋文化思深潮的影响:一是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因此使魏晋学术富于谈玄析理。二是玄学与美学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促成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三是玄学的现实意蕴对魏晋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上的建构。

  第五章 中国古代科技:

  1、中医五大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

  2、中国古代科技的两大特征:一是实用性。其中又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二是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3、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一是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轻视理论探讨,使科技在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二是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三是封建制度的扼制。

  首先是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其次是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再次是统治者为了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第六章 中国古代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把教育看成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主张教育一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二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第七章:

  1、《诗经》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落的历史;二是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2、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是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是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第八章 中国古代史学:

  1、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一是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二是以古为镜,经世致用;三是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四是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第九章 中国道德:

  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诚信知报;四是精忠爱国;五是克己奉公;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

  2、中国人性思想的特点:一是强调人禽之分,突显人的尊贵;二是人格均等,人人可圣;三是修身养性,向内探求。

  第十章 哲学:

  1、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第一层是指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是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2、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观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大学语文
共计461课时
讲义已上传
18020人在学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共计21课时
讲义已上传
7218人在学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共计738课时
讲义已上传
87485人在学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共计21课时
讲义已上传
989人在学
毛概
共计269课时
讲义已上传
1649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自学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自学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自考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自考报名查分
看直播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