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资讯 > 考研动态 > 云南 > 正文

云南大学:不求全能冠军,但争取多拿几个单项冠军

来源:考试吧 2018-6-1 8:59:15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云南大学:不求全能冠军,但争取多拿几个单项冠军,更多2019考研信息,请关注考试吧考研网或搜索公众微信号“万题库考研”!

  在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云南大学的表现颇为抢眼:民族学以A+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生态学等学科也进入全国前十名。

  “不求全能冠军,但争取多拿几个单项冠军。”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云南大学近年迈上高质量、有内涵的特色发展之路,2017年跻身全国首批42所“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云大的“单项冠军”是怎么练就的?

  “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是我国西南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大学曾辉煌一时,被誉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5所大学之一。

  然而,云大的校史并非都是高歌猛进的篇章。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让学校“元气大伤”,失去一批骨干专业;改革开放后大学重组潮起之时,云大又接连丧失做大做强优势专业的机遇;随着云大由全国重点大学调整为省属重点大学,人才与经费两方面“造血”能力都大受影响,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

  直面现实,如何实现跨越发展?云南大学提出了自己“有所不为,有所作为”的路线图:立足边疆民族实际,融入国家重点战略,抓住三个“紧紧围绕”谋划发展新局面:一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即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定位;二是紧紧围绕云南的资源优势,主要是紧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和独特自然资源赋予的民族、文化、生物多样性优势;三是紧紧围绕云南大学长期以来在人才、学术、学科基础等方面沉淀而成的优势领域。

  “攥紧拳头,聚合资源”

  在德国深造多年,又获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刘煜的选择很多。但这位80后年轻人义无反顾选择来到了云南大学。“我看中的是云南大学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氛围!”刘煜说。

  果然,刘煜在云南大学云南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如鱼得水”,硕果累累。在全国高校同类研究机构排名中,云大的这个实验室稳居全国前十位。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中,云南大学有2项入选,是除中国科学院外入选成果数最多的机构,其中一项就是刘煜领衔团队的成果。

  万里归来报效的刘煜,见证了云南大学优势特色学科与研究人才队伍良性互动的不断深化。云大布局优势特色学科,就是要“攥紧拳头,聚合资源”,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迅速转化为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目前,民族学等五大优势特色学科已成为云大闻名遐迩的“王牌”。

  据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介绍,云大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三个发展的“合奏”:一流发展,瞄准国内外同类学科一流水平,以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谋求引领发展;内涵发展,以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为目标建设人才队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大规模选送本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协同发展,与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南亚东南亚高校加强交流合作,联合开展区域内重大科学问题协同攻关、协同培养创新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刚刚过去的2016年、2017年,云南大学已引进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20多名高层次人才,引得媒体瞩目,“没想到这所西部高校不声不响延揽了这么多牛人”。

  形成体系,服务社会

  2017年,一条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云南将逐步在独龙、德昂、基诺等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14年义务教育。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政策得以出台,云南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李志农教授的咨询报告起到了关键作用。

  创新未敢忘忧国。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中求发展,在服务中求贡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始终是云南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着眼点。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中,“社会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云南大学构建了国内最为完整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等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思想库。

  “把田野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以咨询报告的形式报送党委政府,满足国家和地方重点战略的需要,这是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另一种成果。”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赵春盛说,学科建设形成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了促进相关领域实践创新的“软实力”。

  对话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

  大师云集的地方,一定是一流大学

  云南大学是云南的最高学府。云南大学入列全国42所“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这是云南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是云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也是云南的历史性跨越。

  云大的这次跨越是“惊险跨越”吗?云大何以实现了这“惊险跨越”?云大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云大是所怎样的大学?云大未来向何处走?作为位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全国重点大学,云大的“火车头”作用该如何发挥?等等这些,一度是社会各界对“双一流”的关注和热议话题。

  非常有幸,记者采访到了云大校长林文勋。说有幸,原因有三:首先林文勋是云大“土生土长”成长起来的,在云大从本科读到研究生、博士生,然后留校一直当到校长,对云大的现在、过去与未来熟稔于心;其次是林文勋的学术成就与“江湖地位”,他创立了中国富民社会和钱币之路等重要理论,是中国历史学的学术带头人,他32岁即为博士生导师,曾经是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对于以“学术立校”和“人才立校”的大学,林文勋有这方面的话语权;再次是林文勋作为校长在办学治校中的“表现与作为”,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他在2013年任校长后励精图治,改革创新,推动了云南大学的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开放发展。

  “大学校长是事业,而不是职业”。“始终坚持将学校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肩负起历史发展的使命”。 “改革是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激发内生动力,焕发新生活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时代呼唤大师,高校需要大师。一所大师云集的大学,一定是一流大学”。“我深深爱着云南大学,我从责任和感情上都要竭尽所能推进云大的发展进步,不负历史”。“我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成果涌流、治理有效、充满活力,不仅是知识的殿堂、科学的殿堂,而且是思想的高地、精神的家园。”在访谈对话中,林文勋交流,满怀深情,坦露了他对一流大学建设、大学与地方发展进步深邃思考和真知灼见。

  对话记录如下:

  问:云南大学为什么能进入“双一流”?

  林文勋:云南大学建校于1922年,是我国西部边疆建立最早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本次列入国家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云南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开启了云南大学和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云南大学列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关心与支持,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它是国家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大举措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正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为亚洲的地理中心。建设好一所一流大学,对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大定位,全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促进边疆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其次,它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把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瞻远瞩,长远谋划,把办好云南大学作为事关云南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加以统筹部署安排。省委省政府积极争取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对云南大学的支持,先后将云南大学列为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和“一省一校”工程实施院校,有力地推动了云南大学的发展。

  再次,它是云南大学九十多年办学历史积淀的结果。九十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云大人的努力,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重要进展,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如在学科建设方面,云大民族学、生态学排名全国前列,具有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基础和实力。

  问:云南大学的办学定位是怎样的?云南大学走过了怎样的办学历程?对云大的未来有什么启示?

  林文勋:云南大学是一所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就是以“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传播正谊真理”为宗旨。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区域环境和独特的大学文化,使云南大学有着自己清晰的办学定位。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立足云南、放眼全国、辐射两亚、走向世界,力争早日将云南大学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一流大学。

  建校九十多年来,云南大学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共进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点的特色发展之路、开放办学之路、学术兴校之路。1946年,云南大学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十五所在世界上最具影响的著名大学之一。1978年,云南大学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新世纪以后,云南大学获得了快速发展。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云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2016年进入国家“一省一校”工程建设院校。2017年进入国家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部省合建高校。

  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第一,要始终坚持将学校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肩负起历史发展的使命;第二,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要着力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再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第三,要始终坚持学术兴校和人才强校,坚定不移地抓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能力提升,建成区域人才高地和学术高地。

  我们要着力体现学校的“三性”,即学校在全国的不可替代性、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以及对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

  问: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云南大学近年来的内涵式发展有什么经验和成就?

  林文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我们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质量发展上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要切实改变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结构、规模、质量、效率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激发内在活力,大力提升质量。

  为此,一定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科研水平、学科水平等。

  近年,云南大学努力推进“四个育人”,即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文化育人,努力实现人的长远发展与全面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坚持引育并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两年,先后培养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等人才20余人,人才队伍发生可喜变化;重点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在近期国家公布的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民族学被评为A+,生态学被评为A-,另有14个学科进入B类学科。这为建设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如何看待一些网友对云南大学进入“双一流”的关心、关注及一些吐槽?

  林文勋: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云南大学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是学校取得显著发展的重要因素。我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同样得到了社会各方面以及一些网友的关心、关注。在此,首先要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此,一些网友给予了肯定,有的则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不论提出什么意见,一是体现出大家对我们的关心与期望,这都是对我们莫大的鞭策;二是说明我们的许多工作做得还不够好,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我们建设一流大学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下一步建设一流大学的工作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更要认识到存在的不足。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既正视挑战与困难,更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加快自身发展。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既继承好优良传统,更要改革创新,努力开拓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问:您对高校官本位、行政化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林文勋: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因此,官本位和行政化与大学发展是不相符的。

  曾经一度,高校师生对官本位和行政化较为关注并表示不满,这说明,这些问题确曾不同程度上存在,大家要求去除官本位和行政化。

  建设一流大学,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流的管理,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没有一流的管理,也不可能有一流大学。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师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学术至上的观念,要切实尊重师生、尊重学术。

  同时,要求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去除官本位和行政化决不是不要管理,而是要转变管理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起更加符合一流大学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问:您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怎样看的?

  林文勋: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加速推进,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度、依存度越来越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切实肩负起这一重要任务。

  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的主要看法是:

  第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既重要,也必要。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基本职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大学跟上时代步伐,融入时代潮流。

  第二,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有高度,又要有限度。大学要立足科学前沿,直面重大问题,体现出高度,服务才具科学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但大学又不是万能的,其永远不可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有问题,这需要大学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集中优势,高质量做好服务,而不是面面出击铺摊子。

  第三,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之上。“大学术,大服务;小学术,小服务;没学术,无服务”。学术的深耕是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重要问题的基础。大学要始终坚持学术至上,走“学术兴校”之路,要做强基固本的服务而不是点石成金的服务,创新突破性的服务而不是短平快的服务,前瞻性的服务而不是跟风式的服务。

  第四,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也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大学要重视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流人才。

  第五,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发挥好思想库的作用。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的文化高地,要发挥好思想引领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发思想之先声,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思想和智慧。

  云南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就是要“做区域文章,建一流大学”。

  问: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排兵布阵有怎样的思考?

  林文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两类重要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但又不是彼此割裂的,二者常常相互影响、互渗互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互为依存的关系。

  应特别强调的是,基础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基础研究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基础研究也可以为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之更具有效性与持续性。没有坚实基础的应用研究是浅薄的、没有生命力的。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做出了部署安排。我们要结合云南大学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好。

  云南大学是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应用研究。我们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统筹起来进行考虑,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在基础研究中追求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立地”,就是在应用研究中做好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校的基础研究,就是要立足世界科学前沿,鼓励大胆假设、自由探索,结合我们自身优势,在若干领域走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真正产出原创性成果,使云南省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有一些领域在全国和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应用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要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做到二者的同步提升。第一,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延伸学科链。我们的学科建设,除了过去我们重视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平台、学科成果的建设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学科出口的建设,使学科建设的成果直接走向社会。第二,我们要发挥好综合性大学学科较多的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发展点。第三,我们要围绕一流大学建设中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重点任务,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效衔接起来,互促互进。

  问: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您有怎样的看法?云南大学有怎样的实践?有些什么效果?

  林文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积极响应总书记和党的号召,努力学习,成长成才,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放眼全球;要有务实的精神,勇于开拓;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保持进取。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学校围绕一流本科建设,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边疆、辐射南亚东南亚、面向世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随之而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都得到明显提升,学校正大力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新体系。

  学校还大力加强通识教育,不断推进通识课程体系改革。通识课程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课,而是立足学生成长需要,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与素质体系。通过通识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知识结构,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我们正努力推动学生培养的重点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养。

  同时,学校不断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开展“理解中国”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这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学以致用,还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问:您对推进高校的改革有怎样的认识思考?

  林文勋:目前,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改革是时代的主题。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激发内生动力,焕发新生活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的改革,第一,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第二,要坚持发展。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加以改革,要做到改革不停步。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切实以师生为本,尊重和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全面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四,坚持破立并举。一方面要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加强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就云南大学而言,改革滞后已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改革时不我待。我们要重点围绕人事分配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体制、资源配置等方面,抓好重点领域改革。

  我们要全面推进学院制改革。在前几年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改革基础上,着力推进学校从“校办院”转向"院办校”,变一台发动机驱动为多台发动机同时驱动,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改革是自我革命,关键是改人。只要人改变了,一切就开始变化了。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变革。要以披荆斩棘、脱胎换骨的勇气,全面推进学校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问:您对高校大师的培养有怎样的看法?云南大学有哪些做法和经验?

  林文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时代呼唤大师,高校需要大师。一所大师云集的大学,一定是一流大学。名家大师就是学校的高度。

  大师一定是时代的产物,一定是知识产生和学术创造中起引领性、转折性,具有标志性的专家学者。大师是学科的旗帜,是学术的灵魂,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当前,在云南大学建设一流大学进程中,缺乏名家大师和高水平人才已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我们正努力为大师的产生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我们引育并举,着力建设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储备一批有潜力的优秀学者。希望通过这项工作,今后从中涌现出名家大师。近年,学校重点推出一系列人才计划,正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优秀学者。

  第二,我们不断改进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力图改变那种短期急功近利的评价导向,鼓励优秀专家学者坐冷板凳,长期探索,真正出大成果。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大师就是这样的学者,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三,我们着力重塑学术之魂,在学校形成尊重学术、敬畏学术和尊师重教之风。

  第四,我们不断改善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条件,让一些学者真正能够静下来,潜心学术,潜心创造。

  应该说,这些工作我们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大家的做法与经验,争取将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问:您对大学的开放办学、协同创新有怎样的思考?云大有些什么经验?

  林文勋:大学现已高度融入社会,融入经济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开放办学、协同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开放合作,协同发展。

  首先,开放办学是增强大学发展动力的需要。实践证明,封闭必然僵化,开放才能增添活力。

  其次,开放办学才能做大学校发展资源的总量。

  再次,开放办学才能发挥好一流大学建设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

  值得特别强调,开放办学并不是多签几个合作协议,多搞几个合作项目,开放办学是一种眼界,是一种层次,同时还是一种改革。我们要立足云大看云大,又要跳出云大看云大。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所以,开放办学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融入师生思想观念之中,融入学校的工作之中。

  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很重要,我以为,“协”是方式,“同”是基础,“创新”是目标。我们要抓好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推进学科协同、科研协同、协同育人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做大发展格局,增强发展活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协同创新,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同建设了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多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多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在这方面也取得一些成绩,开放办学和协同创新的理念在师生中已形成,开放办学和协同创新的格局也正在形成。但客观地说,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做得不好,我们要下更大力气抓好开放办学和协同创新,让学校在开放中发展,在协同中创新。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进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南亚东南亚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抓好协同创新,推动建设“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通过联合开展区域内重大科学问题协同攻关、协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资源开放共享等多种形式,增强学校资源聚集能力和发展能力,加快云南大学建设与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云南大学引领和带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争取早日把云南大学建设成为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一流大学。

  问:作为大学校长,您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林文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办学治校就是校长的责任。作为校长,我以学校取得的每一点发展与进步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两三年前,《光明日报》曾约我撰写一篇文章,题为《我心目中的大学》,但至今我没有写。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云南大学目前还未达到我心目中的大学的理想状态。我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成果涌流、治理有效、充满活力,不仅是知识的殿堂、科学的殿堂,而且是思想的高地、精神的家园。

  我有一个观点,“职业”与“事业”虽仅一字之差,但二者的层次和境界截然不同。作为大学校长,我始终不是把它作为一个职业来对待,而是当成事业来做。这就是,要与广大师生一道,共同努力,把云南大学建设成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问:云南大学发展还需迫切解决些什么问题?还有些什么困难?

  林文勋: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安排了专项建设资金并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另一方面,高校的竞争也更趋激烈,尤其是人才争夺空前激烈,人们称之为“人才大战”。所以,我们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才能不负使命,不负期待。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区位的原因,我们的发展确实存在不少短板。如高水平人才严重匮乏、发展资源和投入不足、基础条件与保障能力欠缺、改革滞后等等。我们既面临求发展又面临补短板的双重压力。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我们的总体思路就是:重组资源补短板,综合改革提速度,内涵发展促跨越。

  除前面讲到的问题,我们还要抓好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抓好管理这篇大文章,全面激发学校的内部活力与内生动力。

  就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而言,目前我们的学科专业还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不了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长远需要。要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加强巩固基础学科,着力建设一流优势特色学科,大力发展新工科,改造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建立满足长远发展需要、更具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体系。

  就管理而言,目前我们的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精细化程度不高、管理效能不足,这些都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对一些问题,师生反映也较为突出。我们要切实加强动员和组织师生的能力,要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以一流的管理促进和保障一流大学建设。

  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实际困难是呈贡校区二期建设。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是为了满足云大百年发展规划新建的校区,总规划103万余平米。2008-2009年,为尽快搬迁,仅完成64万平米的建设任务。现呈贡二期还拟建53万平米,总投资约21亿元。二期建设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温室、动物中心等高水平平台体系。二期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人才引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这已不是一个基本建设的问题,而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全国高校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早已结束了“大楼时代”,而进入“大师时代”,而我们还要忙于造大楼。这不论从经费投入还是工作安排来讲,都给学校以巨大压力。我们必须以更艰苦的努力来推进学校的发展。

  问:对大学发展,您还有些什么思考和建议?

  林文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高校都在加快发展。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当然我也经常在思考一些问题。这里,我想着重谈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注重特色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大家都在经常讲特色,但有时又并不是把握得很准。什么是特色?特色是历史的积淀,特色是区域特殊性的特殊反映,特色是典型事物的典型反映。特色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它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

  一、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上。如云南大学的办学定位就是立足云南、放眼全国、辐射两亚、走向世界,争取早日“建设成为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一流大学”。

  二、特色体现在办学思路上。如云南大学的办学思路是: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

  三、特色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学科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和细胞。学科专业设置往往都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国家、区域的战略需要。所以,不同的学校学科专业设置都有差异。即使是同样的学科专业,因所处的区域不一样,研究的重点也不一样,体现出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特点。这其中,特色还体现在课程体系上。

  四、特色体现在学术研究上。每一所学校不同的学科专业,都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优势,不同的研究领域。所以,任何一所学校都应努力追求:学科有特色、研究有特点、学者有特长、学生有特性。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一定要倡导一种精神,要强调以精神跨越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曾经一段时期,社会上讲求金钱、利益之风颇盛。这在大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我们不反对人们得到应有的利益和待遇,但作为大学,逐利之风太盛肯定是有害的。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大学更应如此。云南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绝不仅仅是经费投入的问题,我们更需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自己要振作精神,锐意进取,才能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高远的目标。精神跨越就是攻坚克难,精神跨越就是披荆斩棘,精神跨越就是脱胎换骨。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期望,也是云大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关推荐:

  考研复习效率低?一天8小时高效复习的秘诀

  2019考研高效备考:5个方法治治你的“懒癌”

  2019考研潜力股:被教育部“点名”的6个专业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wume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