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正文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命题考点(17)

来源:考试吧 2016-10-24 12:00:38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命题考点”,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请访问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点击查看: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命题考点汇总

第四章 学科知识

第一节 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话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命题点一 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一)清末小学开设国文科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弟子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最早的课程。

  此后,《四书》《五经》长期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古代,我国有语文教学而没有语文学科,语文是和史学、伦理学融于一体的。明清时学校课程是以习作八股文为重点内容。

  我国最早的蒙学识字课本是西汉的《急就篇》,之后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影响深远,比驰名西方的夸美纽斯的课本早一千多年。

  鸦片战争以后,“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小学制度。课程方面,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有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

  1907年公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里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开始进入学校课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规定初小和高小均设国文科。

  (二)五四运动以后“国文”改为“国语”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小学将小学一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小学语文课程从此称“国语”科,实现“言文一体”,这是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于1923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国语教学内容包括语文、读文、作文、写字四项,要培养听、说、读、作、写五种语文能力。

  (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语”改为“语文”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此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而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叶圣陶)“语文”这一课程名称避免了过去的“国语”只指口头语言,“国文”只指书面语言,甚至只指文言文的误解,从命名上克服了重文轻语的片面性,使课程名称更加科学、规范。它体现的听说读写并重的思想,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走上综合训练的道路。“语文”这一课程名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命名一直使用至今。

  在半个多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突出语言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语文课程政治化;60年代重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培养读写能力;“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想指导下,否定语文课程;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程朝着全面培养语文能力、注重提高素质的方向稳定前进。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界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

  ①1950年,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的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批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缺点,但又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

  ④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语文基础训练被“政治化”;

  ⑤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⑥1966—1976年,彻底否定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⑦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注意加强基础,发展能力;

  ⑧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减轻负担;

  ⑨20世纪9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命题点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关注人文性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要注重通过文本中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内涵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突出实践性

  语文是母语教育,其学习的对象是人们每天使用的语言,从语言中感受的也是人们每天在感受的生活。可以说,语言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实践就是语文学习过程自身。因此,语文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设置情境,突出语言实践,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也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始终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好语文。

  (3)凸显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篇篇闪烁着光芒的文学作品。上古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涉及,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作品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使命。因此,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要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教育,增强文化内涵。

  (4)强调感悟性

  强调感悟性,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是在视听发生的时候不假思索地感知语音、语形和语义的过程。语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阅读者对作品的领悟程度。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多途径的,诸如增加生活阅历、加强阅读积累等,而其中,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一位语感好的语文教师,势必具备语言的敏感性,能够敏锐地判断出文本、语句的内在深意,也善于将自己体会到的内在深意通过有声语言传送给学生,并且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感受到深意,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反之亦然。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时代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课程的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

  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

  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①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②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③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④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获取2016一次通关技巧
获取2套仿真内部资料
获取10页精华点题讲义
获取历年教师真题试卷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全真卷汇总最新文章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全真卷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

  2016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各类试题汇总 | 《小学综合素质》提分卷汇总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试题热点文章 | 《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卷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点速记汇总 | 教师资格《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

  各地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汇总  | 各地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汇总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