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试吧论坛Exam8视线考试商城网络课程模拟考试考友录实用文档求职招聘论文下载
2013中考
法律硕士
2013高考
MBA考试
2013考研
MPA考试
在职研
中科院
考研培训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四 六 级
GRE考试
攻硕英语
零起点日语
职称英语
口译笔译
申硕英语
零起点韩语
商务英语
日语等级
GMAT考试
公共英语
职称日语
新概念英语
专四专八
博思考试
零起点英语
托福考试
托业考试
零起点法语
雅思考试
成人英语三级
零起点德语
等级考试
华为认证
水平考试
Java认证
职称计算机 微软认证 思科认证 Oracle认证 Linux认证
公 务 员
导游考试
物 流 师
出版资格
单 证 员
报 关 员
外 销 员
价格鉴证
网络编辑
驾 驶 员
报检员
法律顾问
管理咨询
企业培训
社会工作者
银行从业
教师资格
营养师
保险从业
普 通 话
证券从业
跟 单 员
秘书资格
电子商务
期货考试
国际商务
心理咨询
营 销 师
司法考试
国际货运代理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
广告师职业水平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统计从业资格
经济师
精算师
统计师
会计职称
法律顾问
ACCA考试
注册会计师
资产评估师
审计师考试
高级会计师
注册税务师
国际内审师
理财规划师
美国注册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设备监理师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师
二级建造师
招标师考试
物业管理师
电气工程师
建筑师考试
造价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质量工程师
岩土工程师
造价员考试
注册计量师
环保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材料员考试
监理工程师
房地产估价
土地估价师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经纪人
投资项目管理师
环境影响评价师
土地登记代理人
缤纷校园 实用文档 英语学习 作文大全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访谈|游戏
教师资格考试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心理学 > 正文

201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4.3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这是因为它直接制约着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这样,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反之,不良的学习效果,使学习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收获,从而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一是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二是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我们知道,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对它的评定也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第一,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第二,课题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第三,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第四,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当然,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生学习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成绩不良问题,其实质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为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从间接途径考虑,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以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就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而言,很多参加的学生,最初可能并不是出于对某一门学科的爱好,而很可能是追求活动中的娱乐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比如,参加自然小组的学生,可能不是出于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是出于对外出郊游的向往;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可能不是出于对数学本身的兴趣,而是由于喜欢数学的游戏形式。但是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小组的学生就可能发展出对地理、化学、物理等方面知识的兴趣;数学小组的学生则可能会产生学习计算、测量等方面知识的愿望。结果,原来对娱乐、游戏等要求的满足,就转化成了新的学习需要。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阿特金森认为,主体对某一问题的反应倾向的强度(Trg)是由内驱力强度即需要(Mg)、到达目标的可能性即诱因(Erg)和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即价值(Ig)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即:Trg=MgErgIg。其中,Erg+Ig=1。也就是说,当难度越小,目标实现的可能性(Erg)越大时,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Ig)就越小;反之,当难度增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Erg)减少时,目标的价值(Ig)就会增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Erg趋近于1,Ig趋近于0),或者是让学生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Erg趋近于0,Ig趋近于1),学生都不会感兴趣(Trg趋近于0)。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潍),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而且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如图4—1所示:

  图4—1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不意图

  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都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 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心理学家曾做 过这样一个实验,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为四个等组,各组学生的能力相当,在 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l5分钟,共练习5天。控制组单独 练习,不给任何评定,而且与其他三个组的学生隔离。受表扬组、受训斥组和静听组在--起练习,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到表扬和鼓励,受洲斥组始终受到批评和指责,静听组则不给予任何评定,只让他们静听其他两组受到的表扬和批评。然后探讨不同的评定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三个实验组的学习成绩优于控制组,这是因为控制组未受到任何信息的作用。静听组虽然未受到直接的评定,但它与受表扬组、受训斥组在一起.受到间接的评定,所以对动机的唤醒程度较低,平均成绩劣于受训斥组。受表扬组的成绩优于其他组,而且一直不断地直线上升。这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也因为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

  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还可能破坏学生的内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介绍了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在这一理论模式的指导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

  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如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或仇视报复的情绪。

  既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致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3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文章责编:wangpingping89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中国最优秀教师资格名师都在这里!
李颖老师
在线名师:李颖老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专家组成员,有多...[详细]
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