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公选领导公共科目 > 政治 > 正文

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辅导:政治经济学

来源:考试吧 2014-02-11 19:11:27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3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辅导:政治经济学”供考生参考学习,备考2014公选领导考试。
第 1 页:第一节商品和货币
第 2 页:第二节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 3 页:第三节资本积累
第 4 页:第四节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 5 页:第六节资本主义发展

  一、商品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称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分工使生产者或独立的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这就为交换提供了必要性。由于生产资  料和产品为不同的所有者所有,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生产者或经济主体之间,只能通过等价交换来取得对方的产品,从而为交换提供了可能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这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要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中都有同质的东西一一价值。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即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又称有用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元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别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这一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创立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们是各不相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在同一部门内部同类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中实现的。

  商品的价值量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  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多。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个矛盾之所以是基本矛盾,是因为它是简单商品经济及其他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矛盾产生的根源,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二、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就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一)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直接体现社会劳动,专门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是财富的一般代表,所以又是同其他商品相区别的特殊商品。货币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包括卖和买两个过程。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构成了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 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三)货币的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指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进入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的货币量一商晶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是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格、竞争、供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价格应与价值相一致。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使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高于价值。

  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反作用: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也就是说,价格变动会引起供给和需求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正是价格对供求关系的这种反作用,使价格的偏离会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即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期看,价格的上涨和F降会互相抵消,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4年公选领导考试:政治类题目解题方法技巧

  2014党政领导干部公选公共科目辅导:理论法学

  2014年公选领导公共科目考试资料:法律知识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