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 > 正文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普希金是 诗人,著名诗作有 ______、______ 、《致恰达耶夫》等。

  2、原文填空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3、余光中的《乡愁》借助 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4、对《纸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寄托了诗人对祖国、亲人和朋友,尤其是对母亲的思念。

  B、诗歌用梦作线索,虎无缥缈。

  C、因为这只纸船是女儿含着泪水叠成的,女儿对母亲的深情思念就显得更加深切感人。

  D、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是托物抒情,构思巧妙,不讲究韵律,写得潇洒自如,情深意切。

  5、对《我是一条小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把"我"比喻成一条小河,虽说是"无心"地从向往的人身边流过,实际上是"有意"地为自己所恋的人裁剪碧绿的"衣裳"、编织彩色的"花冠"。

  B、虽然海上"风厉""浪狂",以致"花冠"被吹折了,"衣裳"被击碎了;即使幻影破灭了,它仍像彩霞一样美丽迷人。

  C、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诗意含蓄隽永,比喻新鲜贴切。

  D、本诗语言清新,诗风艳丽,音韵合谐,一韵到底,给人以美的享受。

  6、下列运用一定技巧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

  A、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B、我从不肯放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C、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D、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7、选字填空,每字只能用一次

  朗  爽  脆  淡  澈  高  白  苦  静  秀  平  寒清(  )的歌声  清(  )的人品  清(  )的天气清(  )的面貌  清(  )的身世  清(  )的家境清(  )的空气  清(  )的茶水  清(  )的生活清(  )的世界  清(  )的湖水  清(  )的环境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在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9、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⑴多读如果彻底  ⑵少读如果彻底⑶多读而不求甚解  ⑷少读而不求甚解⑸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⑹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⑵⑶⑸ B、⑴⑶⑹ C、⑵⑷⑸ D、⑴⑷⑹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11、诗的第一节写的内容是 ,作用是 。

  12、体会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1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标出朗读重音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14、对诗的第二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鲛人在岸"的典故出自晋朝张华的《博物志》。

  B、传说的加入丰富了诗的意境,给人无穷的回味。

  C、诗人探问"天河何处",从而把视线投向远方,引出下文意境。

  D、"海雾模糊",远处的景若隐若现,因而的想象也变得虚无缥缈。

  15、诗人用" "形容月光,用"笼罩"写出 。

  16、"漏"字为什么用得好?

  17、这首诗通过实景的描绘并由此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诗中要借此抒发怎样的感情?

  18、联想是诗歌的生命,经过联想,将下面的两件事物联系起来

  "音乐会"和"环境保护法"

   (二)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2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2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2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2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2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2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思想感情的?

  2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三)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却能使滚滚波涛在我们心中激起,它不会飞,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却能让我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2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3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3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四)

  丢失的香柚"大串联"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往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身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乐山正武斗,乱极了!"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急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我说:"会的!"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十年动乱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33、找出小说中带有"文革"时期特征的词语。

  34、文中"香柚"除实指物以外,还喻指 。

  35、归途中,"我"渴得嘴唇士裂,却舍不得吃它,可见"我" 。

  36、文中关于红卫兵袖章的交代,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37、文中的"大姐"要"我"到天鹅雕像前照张像寄给她,表现了"大姐" 。

  38、天鹅雕像的砸毁和复修,暗示了 。

  第三部分:写作根据《纸船》的内容,发挥想象,补充一些情节,写了篇记叙文。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