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阅读理解 > 正文

[语文]“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提升”系列·辨别筛选信息

 

  [点击经典]

  江苏省盐城市200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回避了机械地对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重点是检测考生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原题是这样的

  阅读《路面上的新科技》,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②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③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④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⑤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18%。德国计划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第②段中“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中的“不同”指哪两个方面?“各行其道”和第①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2. 阅读第②③两段,任选一题回答。

  (1)第②段中的“彩色路面”有哪三个作用?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什么功能?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最后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B. 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30%。

  C. 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D. 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考点例析]

  阅读选文,扫描题目要求后可知,“辨别筛选信息”是这组题目的共性要求。下面就以此题为例,谈谈辨别筛选信息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对照辨析异同。

  “对照辨析异同”即找到题目中信息与原文的对照点,从而辨析它们的异同。要注意的是,有时题目所给的信息往往不是对原文的摘录和照搬,而是做了一些变形处理,即“换一种说法”:或者变换了句式,或者改变了叙述的角度,或者进行了引申和推理。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此时对信息进行一番辨别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面的第4题就是一道重在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的选择题。解题时应将各选项代入原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进行辨别、甄选。首先看A项,A项在原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在第②段,扫描原文第②段,提取“开始”“局部”等关键词并加以体会,很容易发现其中隐含着“彩色路面在我国还未普及”的信息,与A项中的“基本”不相符,据此排除A项。B项中的“不足”“大多”显然不合原文第④段中“左右”“有的”包含的信息。D项中的“已”与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计划”有个明显的时间差,也予以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这可在原文中找到“大大增强了安全性”(第①段),“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第②段),“有利于交通安全”(第④段),将这些信息稍加整合即可得到印证。

  2. 准确表达信息。

  准确表达与题目要求相关的信息时,先是找到相关答案段的关键句子,然后在检索、辨析的基础上对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通过合适的方式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

  如对于上面第2题的第(1)小题来说,我们应把答案锁定在第②段最后一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句,从中“分解”出三个分句即找到答案:①美化市容;②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或“防滑并提示司机减速”);③方便交通管理。

  解答第(2)小题时,要找到关键句子相对比较容易,很明显是第③段的最后一句,难点是从句子中找出主要的、重要的信息并加以概括。参考答案是:①透水;②分流(或“回收”);③密封(或“防渗”)。

  第3题的难度稍大,首先要明确最后两段的说明对象都是“透水路面”,然后从自己的概念积累中选取词汇分别概括阅读中获得的信息,最后整合、组织语句从而形成答案:说明透水路面的特点及发展趋向(意思对即可)。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