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阅读理解 > 正文
  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是有一些基本规律可循的。比如,记叙文的阅读,主要应该从理解其主旨出发,兼有欣赏一些精采章节或词句的要求,或者从文章的构思、情节的安排等角度去做一些探索等。又如,议论文的阅读,宜从了解其结构框架着手,然后逐层解读,理清的论证思路,掌握各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或者大致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方面去领会文章的论证过程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去体味一些文中的精妙之处,真正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避免许多学生阅读现代文的通病—仅仅着眼于片言只语的所谓“亮点”,而疏忽了为文的宗旨。

  尽管在现时语文教学中,淡化文体已成为许多教师的一种共识,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事实上,因为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文体的特征依然是明显存在的,只不过有少数文章的文体界限有些模糊而已。当然学生在阅读时大可不必纠缠于一些名词、术语之上。阅读的目的在于把文章读懂、读通,在于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并进而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表达能力。当然,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仍然可以从文体的特征出发进行研究讨论,以求使条理更清楚一些,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以下试从几种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作一些探讨。

  这里谈谈记叙类文章的阅读。

  记叙类文章的解读,要求能把握其主旨也即中心或主题思想,它或隐或显,但在文中始终是起统领作用的。记叙文的主旨总是靠人、事、情、景的描绘来体现的。一般说来,你对文章的人、事、情、景有了较深的理解,那么分析其主旨也就能容易做到了,因为的写作意图总是靠着它们来体现的。除此之外,阅读记叙类文章时还需对诸如篇章结构、词句含义等语言因素作些思考,看看是如何通过他的语言表达来传递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阅读中的质疑和评价,属于这一过程中较高层次的活动。这种活动有时带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学生在阅读时应该主动予以注意的。

  如前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例文《成全一棵树》及测试题4、5

  4.第17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5.从全文看,既写了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4题是一道颇具开放性质的题目,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的规定性。联系上下文,“他”此时此刻可能产生的想法除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外,恐无其他选择。所以,虽然名曰开放性试题,答题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但大致意思是确定的。同时,又因为题干有“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的要求,答题用第一人称也是不容置疑的。此类能力测试题在近年的中考试卷中已频频见到,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平时练习也需多加留意。

  第5题的答题要点是对全文两条交叉线索的概括表达,既具有检测文字组织表达的要求,又具有归纳能力检测的要求,参考文章标题,大致可以如下描述: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一般地说,最后的一题往往与文章主旨、人物形象或者行文线索等事关宏旨的内容相关,是测试学生对全文理解的。比如的阅读,命题者也可以请学生用150字的片断谈谈对究竟谁是第一主人公的看法:应以孩子还是母亲为第一主人公,并说说理由,等等。

  总之,引导学生地总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命题的一大原则,发掘文章(包括某些词句)的思想含义、启发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是命题的另一原则。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