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阅读理解 > 正文

  《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中,愚公何以感动天帝,天帝又为愚公什么所感动?对此,课文注解已作出明确诠释。但拙笔认为,课下注释是概括有余,具体不足,仍有浅述之必要。

  面山而居的愚公,苦于“出入之迂也”。为了彻底摆脱常年出行的不便与困苦,他本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或移山、或搬家。但就“移山”而言,愚公至少面临着三大困难:移山工程之浩大,因为所移之山既高且大,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所需劳力之奇缺,因为移山之人少且老弱;移山效率之低下,因为所用工具既简陋又落后。而选择搬家就相对无困难可言了。

  但是,愚公却毅然决然选择了移山。愚公并非不清楚移山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对于移山,愚公他是有过如下的深思熟虑的:山虽高可是不会再增高了,只要经过子子孙孙不断努力的坚持挖下去,这样两座大山是没有挖不平的。但不管怎样,就下定决心来移山这件事来看,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而且下定这样的决心也是非同一般。可以说愚公下定移山的决心是比山还要大。只有下定这比山一样还大的决心,才有可能将山移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感动天帝的原因之一吧。

  按常理来讲,愚公他是根本不可能移山的,更何况智叟站出来反对愚公移山也并非毫无道理,事实就是这样明摆着的:年且九十的愚公,一个余日不多,行将就木之人。他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呢?可他为了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目的,免遭常年出行“出入之迁也”之困苦,明之不可为而偏为之。毅然不顾年老体弱,身先子孙,亲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每天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愚公移山所表现出的这种精神又怎能不为天帝所感动呢?所移之山虽高,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可说是比那山都还要高。

  勿需多说,愚公移山之后“无陇断焉”的便利,包括智叟及子孙们在内,是谁都可以共享的。但智臾何以要反对呢?这只能表明是以愚公和智叟为代表的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念所致。

  愚公决心移山并付诸实施,表明了愚公是甘愿为子孙后代造福,是甘愿为子孙后代尽力,哪怕是尽一点残年余力,是甘愿为子孙后代缝作嫁衣,是甘愿以己之为践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俗训。他崇尚的乃是一种“山被移终有受益者”的利他主义;而智叟反对移山,看似合情合理,实质上表明的是他不愿为子孙后代作遥远之途的铺路石,他信奉的只是一种“山虽移我非受益者”的利己主义。前者当然为世人所敬仰,后者只能为世人所鄙夷,其人生价值之对比是如此的鲜明。愚公移山之为所表现出的人生价值也许是为天帝所最为感动的吧。又怎能说这种价值不比山还重呢?

  总之,“帝之所以感其诚”,是由于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像山一样大的决心,像山一样高的精神和像山一样重的价值。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