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阅读理解 > 正文
  不同文体、类型的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样,集中复习训练阶段,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并融会贯通。这里,仝老师就几种典型考点的答题思路、技巧为同学们作了指导: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例如:“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句的含义。”画线句“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有趣;再联系上文,“有人看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不难理解它的真实意思: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也没必要特意拜访。(2007年河北中考议论文阅读《谈“忍”》)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另外,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感叹句: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语言连贯题。

  常见的题型有:在文段中填补句子;调整句子顺序等。

  (1)填补句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注意位置,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领全段的中心句,还是过渡句,或是结尾总结句;②和前后的句子在陈述对象上、叙述角度上、用语形式上、句式结构上、语气情调上、要保持一致。

  (2)调整句序,要特别注意句子间意思的内在顺序(空间方位顺序,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主到次等),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规律。

  4、给文段划分结构层次的常用方法。

  (1)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2)议论文,依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总分结构)和议论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过渡词句。

  (3)说明文,依据说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紧扣表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和提炼中心。

  (1)概括主要内容

  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于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即弄清文章议论的问题及其的观点。

  (2)概括段意

  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表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没有现成的中心句,就分析文段的层次关系,若有主次,就选主舍次,若是并列,就把几个意思连结归纳出来。

  抓文段的强调点。特别是小说、散文等,通过句子之间的关系,找出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用自己的话简明连贯地表达出来。

  (3)提炼中心思想

  一般是就记叙文来说的。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

  首先,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句子,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朱自清的《背影》篇首“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了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又与结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遥相呼应,怀念父亲的主旨清晰可见。

  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详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和送行的过程,则是为了表现和突出中心。文中几个并列材料的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个中心。

  就说明文来说,在概括各段大意(中心句)的基础上归纳出主旨,是常用的方法。

  议论文的主旨就是的观点,它在形式上是一个陈述句,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它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的结尾,(注意“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有时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分析论据,看它证明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6、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

  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2)题目的作用

  记叙文,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议论文题目往往揭示(暗示)论题或论点;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

  7、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点明时间、地点,增加事件的真实性;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社会环境(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

  8、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

  (3)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