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中考经验技巧 > 正文

日前,哈尔滨市今年中考考试说明出台。今年是初中新课改后的首次中考,今年的中考题型和往年有哪些区别?请哈市名师给考生进行具体解读,帮考生指明考试方向。
  物理:重视动手实验和实践活动

指导名师:哈尔滨市中考命题员、第165中学高级教师徐兆宝

今年中考物理命题原则虽然新增加了内容,但与去年的命题思想基本一致。从“命题原则”看,今年的命题形式及难度与去年相比有些接近。

“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中明确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内容,更加强调了物理探究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更加重视探究能力以及探究过程中的一系列能力的考查,如:提出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科学探究方法的选择运用能力;选择器材和探究方法的能力;分析影响实验各种因素和改进实验方案的能力;摄取外界信息的能力;评估交流合作的能力;从实验现象和数据中分析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在对“科学内容”的要求中增加了“经历、领悟”的要求。这项要求明确了在重视知识本身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会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从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要求看,一是中考以新教材为重要依据,即新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是中考中的重点。二是本教材之外的重点内容也可能在中考中出现。例如:《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的“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正确使用”等等。

重视动手实验和实践活动。在实验方面,不仅对教材中的重点实验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对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内容也有具体的要求。例如:“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知道实验的原理、过程及方法”;“会选用器材设计‘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案,并能够描述研究过程及方法”;“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感知实验过程和研究方法,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参加‘动手做’和‘家庭小实验’的实践活动。如‘自制小台灯’‘讨论废电池的收集和处理’等”;“探究‘自行车上用到的物理原理’”等等。

重视过程方法的感受和领悟。在《考试说明》中多次提到关于对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的体会。例如:“观察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了解磁感线是一种假想的模型,但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经历平面镜成像探究过程,体验其研究方法”;“能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经历用‘液片模型’推导连通器特点的过程,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等。

领悟知识在生产、生活、科技领域的应用及价值方面也占有大量的篇幅,这也是物理重视其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例如:“知道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调查本地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治噪声的建议”等等。

重视信息的获取方法,及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在《考试说明》中多次提到了关于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表盘、时刻表的要求,对重要的物理工具要求会看说明书,能够根据说明书使用这些工具等。

英语:注重英语能力的考查

指导名师:松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英语教研员、省级骨干教师、高级教师、哈市首批英语学科带头人聂筱华

命题原则:

今年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初中升学考试,中考英语试题将继续体现稳中求新的特点。命题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命题的原则将充分体现导向性、目标性、发展性、整合性、开放性、基础性和实用性。命题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坡度适宜,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正常水平。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不出偏、难、怪、旧题,与去年试题难度持平。

命题范围:

中考英语试题将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五级内容目标为依据(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考试范围将覆盖市区及县(市)所用教材的共同点内容。考试内容将突出英语能力,综合素质等诸方面的考查。考试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改为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其中听力30分、笔试90分。任务性阅读由原来的课内语段改为课外语段。2007年中考英语试题将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语言的技能。试卷难易程度基本平稳,仍会涉及到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试卷力求以考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数学:运动变化,探索性试题将会成为热点

解读名师:哈市中考命题预备人员、市级骨干教师、第113中学郑春声

今年中考是新课程改革命题的第一年考试,哈市中考《考试说明》是考生复习备考的纲领性材料。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重要的是准确把握新旧教材的变化和调整;要明确哪些内容没有变化;哪些内容是新增或增加难度的;哪些内容是删除或降低难度的,从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复习计划。

根据中考《考试说明》,考生应领会考查的重点,确立复习的立足点。哈市中考命题历届都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导向性,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用好教材,克服“题海战术”和重复训练的倾向,中考试卷的许多问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或是课本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或是源于课本并适度延拓的引申题。因此,根据现在使用的教材,夯实“双基”是复习的立足点。

依据《考试说明》关注新增内容,抓住命题的亮点所在。例如代数方面新增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再如几何中图形的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新课试卷一定会增加这些内容的考查力度。还有《考试说明》中还在某些方面强调过程与方法,其实质就是新课程极力强调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

依据《考试说明》的删减内容,抢占命题的至高点。新教材及《考试说明》已把“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等成就旧教材的“当家题”:26题、29题、30题的知识内容删掉,上述各题也自然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命。那么由什么样的题来代替它们?分析各地中考试卷,运动变化、开放性、探索性试题常常是中考试题改革的热点。

复习中要找好结合点。今年中考与往届相比复习时间大约减少一半,在方法上必须讲究策略,在内容上做好搭配,如可以采取专项或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交错进行的方式。

化学:科学探究和酸碱盐是重点

指导名师:省级骨干教师、哈市首批化学学科带头人、中考命题员、哈十七中学副校长刘艳伟

今年哈市中考《考试说明》化学部分的指导与去年相比更为具体,明确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五个一级主题和十八个二级主题)及分配分值,尤其是试题示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导向性,能够反映出今年中考化学试卷的题型和难易度。考生可以通过《考试说明》中的例题对中考命题要求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依据中考命题的原则,考生在复习时要重视双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先按教材的九个专题逐一阅书,温习重点知识并能将知识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同时注重实验活动的探究过程,做到:阅读教材,活化知识。然后再进行分块复习,将九个专题知识归纳为五大块主题,即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做到:科学归类,串线整理。最后进行综合运用的训练与模拟,做到:精做习题,分析反思。

比如说:科学探究这一主题,在复习时考生不仅要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要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要考虑的因素有实验的反应原理是否正确科学,实施的方案是否是最佳或最简,反应的条件能否允许,是否节能省料,能否对环境产生污染等诸多方面。

还有身边的化学物质,其中酸、碱、盐的学习是全书的重点,占考试分值近20%。

政治:重视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

解读名师:哈113中学、省级骨干教师姚小平

今年政治学科考生复习备考范围及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据就是哈尔滨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哈尔滨市中考《考试说明》。

今年中考从思想政治学科来看,虽然在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内容分值比例、时间等方面都与2006年中考相同。但由于参加考试的是实施新课程后的首届初中毕业生,同时处在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对接的特殊时期,尽管是开卷考试,但要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并非打开书一抄,分数就来了,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影响到自己整个中考的最终结果。

今年思想政治学科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结构都较去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试范围由原来的50个主干知识增加到58个,可考查的知识点增加了,为此题库进行了增容,这就为2007年的中考命题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考生在备考时要关注新知识的理解和与实际生活的运用,在接下来的模拟考试及对各区试题的研究中,体会考试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开放性试题的题型和问答方式要留心,还要认真听老师对试卷的分析和总结,从中体会答题技巧。

今年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基本原则是:重视对课程标准中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考试内容的基础性。试题内容要准确,表述简洁、规范,避免出现政治性、知识性、技术性等错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初中生应具备的基化素质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考查,即在识记的基础上,会对有关知识进行转换、说明、解释或推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考生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

今年中考试题由计算机题库命题。选择题使用答题卡,由计算机阅卷。非选择题直接答在试卷上。考生不要存侥幸心理,试图在考场上做小动作,要在复习过程中求真、务实,真正熟悉《考试说明》和考试规则,全面掌握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跟住教师课堂的教学进度。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