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护理学
1.内源性感染:亦称自身感染,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
2.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营养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生物拮抗作用。
3.一度原位菌群失调: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生的变动,可逆性失调。
4.二度原位菌群失调:正常菌群结构、比例失调,多表现为慢性腹泻、肠功能紊乱、慢性咽峡炎、口腔炎、阴道炎等。
5.三度原位菌群失调:抗菌药物大量应用使大部分正常菌群消失。表现为急性重症症状,如5难辨梭菌引起的假膜肠炎。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成为三度失调的优势菌。亦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6.细菌定植的条件:必须具有黏附力、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必须有相当的数量。
7.去污染:是指人为地将机体的正常菌群或已定植的细菌,部分或全部去除的一种防止感染措施。
8.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感染源。
9.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可引起泌尿道、伤口、皮肤与软组织等部位感染。
10.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包括细菌繁殖体、芽孢、真菌及真菌孢子。
11.消毒、灭菌基本原则:①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②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③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12.①灭菌水平: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②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③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④低水平消毒: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核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
13.高度危险性物品: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14.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15.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孟(杯)和便器等。
16.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浸泡消毒与灭菌。(强化酸性戊二醛使用前应先加入pH 调节剂碳酸氢钠,再加防锈剂亚硝酸盐充分混匀)
17.过氧化氢适用于外科伤口、皮肤黏膜冲洗消毒,室内空气的消毒。(避光、避热,室温下储存)
19.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现配现用,使用时限<24 小时)
20.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 ~6 分钟,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和上臂下1/3,无菌中彻底擦干。
↓↓点击下方链接领取[主管护师]真题/考点/模拟题等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