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教师面试 > 正文

2020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来源:考试吧 2021-5-6 8:40:16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了“2020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等信息,请访问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2020年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1、归去来兮辞

  1.题目:归去来兮辞

  2.内容: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基本要求:

  (1)带领学生朗读理解第一段;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3)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感受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②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谈谈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感情。(陶渊明,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摒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略

  2、拿来主义片段

  1.题目:拿来主义(节选)

  2.内容: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毫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毫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基本要求: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作者讽刺的语言特点;

  (3)配合课文内容有适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引进到韩国和《来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国的新闻。

  2.提问学生:“你们对这种文化引进和输出有什么看法?”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进入今天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强调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2.请学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这几段文字主要在论证什么观点。

  3.学生会回答出:主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去论证他的观点的?”

  (三)深入研读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对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分别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而这三种对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别对应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2.学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论证。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对应的四种态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为史料存放,坚决抛弃。【板书:孱头 懦弱无能;鱼翅 精华;鸦片 糟粕;烟具 旧形式;姨太太 纯粹的糟粕】

  3.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描摹可使语言形象;反语可使语言辛辣;夸张可使事物在变形中现出真相。这几者结合起来,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融入语言,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长。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讽刺与奚落。化抽象为形象。显示讽刺的魅力。

  4.再读课文,带着辛辣讽刺的语气。

  5.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提问学生:“拿来”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拿来主义?”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学生再次读全文,注意读出讽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播放相关文化引进与输出的资料。

  (五)作业小结

  小结:鲁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慢慢咀嚼。

  作业:找出鲁迅其他的文章读一读。用比喻论证去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板书略

  3、念奴娇·赤壁怀古

  1.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2.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基本要求:

  ( 1)良朗读课文,体会写景部分的意境美﹔

  (2)三国英雄群起,分析作者为何只写了周瑜一人;

  (3)合理的板书设计,十分钟试讲时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出示赤壁之战图片的PPT,提问:同学们来看一看图片当中是什么场景?知道这是哪场战争吗?(生答赤壁之战)

  听到战争,我们就会想到流血牺牲,但是当我们站在古战场,我们胸中又会涌现出一种英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苏轼,来看一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中又是怎样一种情怀,一起来学习今天这一堂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提问:生再读词,想一想上阙写的是什么?

  明确:上阙:江山如画的一个场景。

  (三)深入研读

  1.提问:江山如画是什么样子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请用文中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明确:三个词――乱、穿、卷。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明确: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比拟、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板书:上阕景江山如画】

  3.提问:作者是一直在写景吗?那他从什么地方开始发生改变了呢?

  明确:没有一直在写景,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开始改变。

  4.生讨论:作者在下阕写道“遥想公瑾当年”,想到了谁?为什么只写了周瑜一人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想到了周瑜,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从而将自己与周瑜作对比。

  周瑜苏轼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际遇:功成名就怀才不遇

  5.提问:作者在这里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写情,情是怀古伤己。【板书:下阙情怀古伤己】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作者在这首词当中他的情绪一直都是怀古伤己吗?作者最后的情绪是什么呢?(请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并不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者的感情变化从惆怅到洒脱,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课文。

  作业: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略

  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谈谈喜欢的梁山好汉108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水浒传》作者和作品及和林冲有关的其它小说情节(《林冲误入白虎堂》),教师补充。

  2.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3.再读课文,简单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明确: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三)深入研读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这两件事反映了林冲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

  明确: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2.阅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语句,仔细品析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

  明确:正面描写林冲。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凶残狠毒的陆虞候极大义愤。

  3.小组讨论,思考这节课主人公是林冲,为何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个人的对话?

  明确:这是促使林冲思想性格发生剧变的关键。

  4.播放水浒传的片段,思考想一想造成林冲性格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说明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林冲就不能像拳打镇关西的鲁达那样直接走上反抗道路?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水浒传》,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又是如何上到梁山的,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略

  5、声声慢

  1.题目:《声声慢》

  2.内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基本要求:

  (1)朗读诗歌;

  (2)设计适当板书;

  (3)带领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惑情;

  (4)试讲10分钟。

  6、沁园春·长沙

  1.题目:《沁园春·长沙》

  2.内容:

  沁园香·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送,百铜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忆往昔峰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为十分钟

  (2)教学方式恰当

  (3)朋读课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7、试讲题目:《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3.基本要求

  1.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深层含义。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起秋天,不由想起: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自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味。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先听一首名为《秋蝉》的曲子,注意感受曲子流露出的情味。接着再请同学们看八幅美图,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图中所展示的景象对应的是文中哪些语段?(三、四两段)接下来请同学们诵读这两段。

  2.诵读指导。明确: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一边读一边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学生读完,教师评价。接下来进入正文学习。

  3.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眼。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2)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深入研读

  1.欣赏第一幅画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1)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3.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ppt补充作者资料)

  4.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

  明确: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四)拓展延伸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小结作业

  将本文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比较阅读,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略

  8、望海潮

  1.题目:《望海潮》

  2.内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合理的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给条件猜一个城市名。

  【条件】

  1.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重要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苏轼、白居易都曾在此为官,并且都留下了著名的人文景观。

  3.这里有著名的人文景观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虎跑泉等。

  4.这里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5.这里有“白蛇传”的美丽传说。

  6.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湖,苏轼曾经为其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7.这里盛产一种有名的茶叫“龙井”。(板书:望海潮)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三)深入研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明确】

  (1)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探究赏析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明确】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明确】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明确】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小结作业

  小结: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作业:用散文化的语句描述《望海潮》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内容。

  【板书设计】略

  9、苏武传

  1.题目:高一《苏武传》片段教学

  2.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稍迁至移中厩监

  (3)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字词朗读;

  (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理解句子意思。

  [试题解析]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回顾上堂课内容,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初读习题,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习题中的5个句子,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语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三、精读习题,深入分析,

  1、提问:谁能说一说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哪个字是古今异义词,舌义、今义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

  (1)假吏:指充任使臣属吏。假:古义指临时充任,今义指虚假。

  (2)募:招募。

  (3)士:士卒。

  (4)斥候:侦察兵。

  (5)俱:一同。“俱”后省略动词谓语。

  本句大意: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

  2、提问:谁来挑战第二句?

  明确:

  (1)稍:古义指渐渐;今义指稍微,些许。

  (2)迁:升迁,升任。

  (3) 移中:厩名。

  (4)监:管事的官员。这里指管理马厩的官。

  本句大意:逐渐被提升为汉宫移园中管马厩的官。

  3、提问:第三句中哪个字是古今异义词?

  明确:

  (1)当:古义指抵押,今义指正在(某时某地)。

  本句大意;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4、提问:第四句如何理解?

  明确:

  (1)既:已经。

  (2)遗:古义指送给;今义指丢下、落下。

  本句大意;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

  5.提问:第五句谁能来说一说?

  明确:

  (1)会:古义指正当,适逢;今义指聚会,集合。

  (2)缑王:匈奴的一个主。

  (3)长水虞常:指汉朝投降匈奴的原长水校尉虞常。

  (4)谋:谋划。

  (5)反:造反。

  本句大意: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6.请学生朗读句子,体会古今异义词。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请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有没有古今异义词。讨论后全班总结分享,整理积累。

  五、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

  课后寻找《苏武传》中存在的其他词类活用现象,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略。

  10、雨霖铃

  1.题目: 必修四《雨霖铃》 片段教学

  2.内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于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

  (2)分析诗歌体现的艺术手法;

  (3)适当进行板书,10 分钟完成试讲

  [试题解析]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继续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

  二、整体感知,奠定情感

  1、提问: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词,总结情景

  明确:情景一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2、提问: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手法

  第一,学习上阙,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背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2、提问:这一句词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3、提问:“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写什么?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4、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毕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上阙,读出凄凉、依依不舍的情感。

  第二、学习下阙,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提问: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明确:意象一酒、柳、风、月。

  2、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什么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怀?

  要求:学生结合之前的积累,按小组合作探讨,教师适时总结。

  明确: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肮残透露离情别绪。

  3、提问: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要求:学生可以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入手。

  4、多种方式朗读下阙,引导学生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第三,总结艺术手法

  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联系全词内容及写作背景回答。

  明确:围绕“伤别离”主题。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四、拓展巩固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婉约及缠绵悱恻的特点。

  五、总结收获

  学生可以从词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谈收获,教师适当总结。

  六、布置作业

  借助多媒体,以“我眼中的柳永”为题,写篇小议论文。

  板书设计:略

  11、烛之武退秦师

  1.题目: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片段教学

  2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学习本文善于辞令的外交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试题解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知道古代军事作战最重要的是什么吗?谋略在军事上非常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古语说:“凡用兵之道,以计为

  首。”比如,《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称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有像双腿残废的孙膑、轻摇羽扇的孔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主人公又是如何谋略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起因。

  1、提问: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背景是什么?

  要求:学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讨论或提问,教师指正并点拨。

  明确: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因此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

  2、提问: (出示句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从佚之狐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后,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随后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再次感受到郑国已处于危险境地,以及说明佚之狐非常了解烛之武的外交才能。

  3、点名学生朗读一二段。

  三、重点研读,赏析劝退

  1、 提问: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乏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要求:结合之前对相关背景的了解,点拨学生。

  明确: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晋君联合,想灭掉郑国,郑国派使者来说晋国的种种不是。那么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挑拨离间,直接,更见坚定自己与晋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这样做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2、提问:那么烛之武究竟是怎么劝说的呢?

  要求请同学们齐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部分,分组讨论,梳理具体的劝说步骤及好处。

  明确: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让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让秦伯有一种优越感,知道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快亡国了,而他是郑

  国即将的拥有者。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

  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烛之武在这里从对方的利益谈起,可谓用心良苦。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 如果你放过郑国,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说明保存郑

  国,对秦只有好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

  (4)。“母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时再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5)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

  挑拨秦晋关系。

  3、提问:烛之武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要求:小组交流,尝试归纳烛之武劝说的特点。

  明确:烛之武以退为进,让秦伯不设防;让事实说话,用三国地图明确指出秦国没有利益可图,再点出不灭郑国还能让秦国受益;适时的点出晋国也是个靠不住的;更进-层指明晋国的狼子野心,让秦伯看清攻打郑国是对自己有害而无一利。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再读课文,总结形象

  1、提问: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烛之武有着怎样的形象?

  要求: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同桌之间交流,并回答。

  明确: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可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2、指导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写作特色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求有哪些收获?

  要求:学生简单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自由举手发言。

  明确:学生可从文章内容、学完这篇文章的启示等多个方面进行回顾。

  六、布置作业

  结合烛之武的精神,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设计:略

  12、祝福

  1.题目:必修三《祝福》片段教学

  2.内容: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产生原因;

  (3)试讲时间10分钟。

  [试题解析]

  一、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并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板书课题)

  二、研读句子,剖析人物

  学生自主圈画描写祥林嫂的语句,边读边在旁边写下批注,畅所欲言谈感受。

  出示句子: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

  1、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祥林嫂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默默”一词表现了祥林嫂在感受到旁人对自己讥讽时内心的悲哀,。

  2、学生朗读这句话,注意抓住“默默” 一词的语气。

  出示句子: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1、提问:你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这些细节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之后,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2、学生齐读这句话,读出祥林嫂此时的内心世界。

  3、提问!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话,是哪三句?

  明确:①“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③“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继续提问:听了这三句话祥林嬷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呢?

  要求:学生结合之前所学以及写作背景,分小组合作探讨。

  明确:祥林嫂第一-次感到 “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

  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 她的精神崩溃了。

  4、提问:“祥林嫂,你放着罢!照“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前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5、指读。请学生代表朗读。教师指导,读出不一样的语气。

  三、结合背景,分析主题

  1、提问: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要求分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言。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结尾。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2、提问: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死?

  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背景谈祥林嫂的死因,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 (1) 祥林嫂自己(内因):

  ①贞节观②迷信思想

  (2)社会原因(外因):

  ①封建礼教

  ②人性的弱点:冷漠,自私x虚伪日

  四、拓展巩固

  观赏电影《祝福》:电影版的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

  学生畅所欲言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教师适时引导总结。

  五、总结收获

  学生可以从课文的内容、祥林嫂命运以及原因等方面谈收获,教师适当总结。

  六、布置作业

  以“祥林嫂,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略

  13、廉颇蔺相如列传

  1.题目: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教学

  2.内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朗读此文;

  (2)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3)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板书。

  [试题解析]

  一、典故导入,激发兴趣

  由“负荆请罪”的典故导入,继而引入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整体感知,理清内容

  提问:这部分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总结

  明确:蔺相如完璧归赵

  三、研读句子,剖析人物

  1. 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2段,自主思考,同桌讨论。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 提问:第3、4段在情节的发展 上有何作用?

  要求:学生概括3、4两段的大意,联系上下文思考探究,教师点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 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3.提问:蔺相如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要求:学生齐读第5段,圈画批注。

  明确: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4.提问:蔺相如的这一番话体现了什么?

  明确: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 -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一真乃快人快语; 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6-10自然段,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一一正面描写; “左右皆呼万岁”一一侧面描写,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壁....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一正面写心理及动作, 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一一正面描写,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6.提问:从蔺相如和秦王的交涉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①有智谋②勇敢,机智③爱国,忠心

  四、拓展巩固

  1.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学生观看,比较与原文的异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勇有谋、大义凛然的爱国志士,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收获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引导: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只有自己足够卓越,才能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阅读《史记》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略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学习
获取教师考试动态
获取教师模拟试题
获取教师考试技巧
获取历年真题试卷

万题库下载 | 微信搜"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2021教师资格报名时间及入口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考试费用

  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入口及官方网站各地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条件

  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真题及答案汇总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