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心理学 > 正文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常考30个

来源:考试吧 2021-2-9 7:58:53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了“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常考30个”,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等信息,请访问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6、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8、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9、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3)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4)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5)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3)保持:是实际过的食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4)遗忘:对实际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是错误的回忆。

  (5)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维。

  (2)辐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多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3)创造性思维:以新意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2、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

  (1)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13、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4、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

  (1)心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15、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

  (1)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欣赏和体验。

  16、智力: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与霍恩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按心智能力的功能差异,将人类智力划分为两种,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1)流体智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知识的内容,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2)晶体智力: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17、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1)胆汁质:待人热情、直率,情绪急躁易怒,动作语言快而有力,反应迅速且专一

  (2)黏液质:待人淡漠 、胆小,情绪冷静稳定,动作语言沉默寡言,反应迟缓而专注

  (3)抑郁质:待人多疑、孤僻,情绪脆弱敏感,动作语言细小无力,反应迟缓、持久且想象力丰富

  (4)多血质:待人乐观、活泼,情绪多变敏感,动作语言快而灵活,反应迅速不持久

  18、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19、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气质、性格与自我调控系统,其中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20、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双趋冲突: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21、认知发展论: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1)同化:指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图式只发生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2)顺应:是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为了适应新的信息,改变或调整自己原有的图式。

  22、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场独立型:习惯性地或偏爱地侧重从外部环境中搜索信息,由于这种搜索过程往往是不自觉的,所以就表现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行为方式。

  (2)场依存型:习惯性地侧重根据认知目标本身的结构来搜索必要的信息,因此就表现为“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行为方式。

  2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中,个体习得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4、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5、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26、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认知策略: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①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27、知识的学习: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3)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词汇学习)

  (4)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5)命题学习: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符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

  28、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道德认识:核心成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如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如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和差耻感。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

  (4)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29、德育: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0、心理效应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3)近因效应:因某件事影响对某人的印象。

  (4)自我中心效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学习
获取教师考试动态
获取教师模拟试题
获取教师考试技巧
获取历年真题试卷

万题库下载 | 微信搜"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2021教师资格报名时间及入口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考试费用

  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入口及官方网站各地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条件

  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真题及答案汇总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