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行政能力 > 模拟试题 > 青海 > 正文

2014年青海公务员《行测》考前冲刺卷及答案(1)

来源:考试吧 2014-05-28 18:23:29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4年青海公务员《行测》考前冲刺卷及答案(1)”供考生参考,备考2014青海公务员考试
第 1 页:言语理解
第 4 页:数字推理
第 5 页:数学运算
第 6 页:图形推理
第 7 页:定义判断
第 8 页:类比推理
第 9 页:逻辑判断
第 10 页:资料分析
第 12 页:常识判断

  查看汇总:2014年青海公务员《行测》考前冲刺卷及答案汇总

  >>>点击查看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

  1盖房子需要设计,人生更得有个蓝图。但建筑师的设计,一般可以完全或大致依照画出的图案进行,人生可没那么如意。__________。同时,随着本人的年龄、学历和见识的增长,每个时期的蓝图未必都一样。有时童年的憧憬甚至和成年后的追求风马牛不相及。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因为理想毕竟还不是现实,二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B. 第一是由于人生前途难卜,理想代替不了现实

  C. 首先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后者具有制约力

  D. 由于现实对理想具有反作用力,二者不是一回事

  参考答案:A

  解析:由“人生可没那么如意”可知,后文说的是现实的人生与规划的蓝图常常不一致。B项的“第一”、C项的“首先”均无法和后文的“同时”承接,排除。D项“由于”后一般还会接结果,但题干中横线后为句号.表示这句话已经结束,故D项与题干衔接不当。故本题答案为A。

  2文化与生命 ,________与生命相渗透的前人的文化已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们仅是得到了它们的倒影________人类历史文化的倒影。好比我们弯腰低头俯对河水,我们看到的水中映像便是正相了,但是我们总得直起身来,满脸赧颜羞色地接受这________的倒影入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同在 俨然 宿命

  B. 共生 完全 可怕

  C. 伴随 必然 艰难

  D. 纠缠 几乎 沉重

  参考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与生命相渗透的前人的文化已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们仅是得到了它们的倒影”可知.文化与生命是生死与共的关系,“伴随”、“纠缠”均不能表达出这层涵义,排除C、D。第三空填“可怕”与“满脸赧颜羞色”的语境不相符,排除8。故本题选A。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在埃及,医师依成法处方,如果到第四日而不见疗效。他就可以改变药剂,只是他倘使在第四日之前急于改变成法,这要由他自己负责。从同样的理由来论证,完全按照成文法律统治的政体不会是最优良的政体,但也必须注意到一个统治者的心中仍然是存在通则的,而且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A. 法治优于人治

  B. 人性决定政治

  C. 法律是过滤了情感的通则

  D. 最优良的政体是不存在的

  参考答案:A

  解析:文段举出在埃及,医师要依成法进行处方,不到第四日不得擅自更改处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成法”的重要性。接着由“从同样的理由来论证……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却是谁都难免有感情”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法治优于人治。故本题选A。

  4①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③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④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⑤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⑥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①④②⑤⑥

  B. ③①⑥④②⑤

  C. ④⑤②①⑥③

  D. ③④⑤①⑥②

  参考答案:B

  解析:通读句子,可知①应当承接在③的后面,由中国转及外国,前后构成转折。同时,只有⑥是紧承①的“外国的诗人”展开表述,因此,⑥应当紧跟在①的后面。符合这一顺序的只有B项。

  5物体发出光,或者被发光,总之,只要从物体来的光到达我们的眼睛,就会在眼睛中成像.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因为日常经验中光是直线行进的,沿着光到达眼睛的方向反推过去.就判断出物体所在的方向;再根据光线角度的变化程度判断出物体的远近。如果光线拐了弯到达我们的眼睛,我们无法判断光的弯曲,只能认为物体在光线来的方向。当然,如果有物体在那里。但其光线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那也看不到这个物体。所以,______。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光线并不总沿直线行进

  B. 有时眼睛是会被欺骗的

  C. 感光与光线角度缺一不可

  D. 方向与远近构成物体坐标

  参考答案:B

  解析:划横线部分是“所以”之后的内容,因此要结合“如果”后面的条件来推断。“如果”后面陈述了两种不能由光来判断物体位置的情况,一种是光并非直线传播(拐了弯).这样无法判断物体的方向;另一种是光未到达眼睛,也看不到。这两种情况导致的结果都是眼睛被欺骗,即B项。A项只对应于第一种情况.不能作为整个句子的结论。C项本身有误,由前文内容可知,即使有了感光和光浅角度也未必能准确判断物体的方向,且C项并非文段的落脚点所在,排除。“如果”后面两个条件强调的是误判的两种原因,与确定物体坐标的条件无关.排除D。

  6当下中国大学里的塑像,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特点,千篇一律,往往是一些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但是这些人物是否与学校有关,是否与大学精神相符,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2012年,陈寅恪铜像被安置于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附近的草坪上,这种公共纪念物有唤起“内在的回忆和荣誉的灵魂”的效果。相比之下,此大学的洪秀全雕像就显得突兀。洪秀全既和中山大学无关,难以成为“内在的回忆”,也和大学精神无关,难以唤起“荣誉的灵魂”。

  这段文字支持的观点是:

  A. 大学里的塑像应体现学校个性,杜绝模仿雷同

  B. 并不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塑像都适合放在大学里

  C. 大学里的塑像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避免突兀

  D. 大学里的塑像应与学校有关,与大学精神相符

  参考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现在大学里的塑像千篇一律,忽略了与学校的相关性及与大学精神的相符性。然后通过中山大学里陈寅恪塑像与洪秀全塑像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大学里的塑像应“与学校有关,与大学精神相符”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D。

  7任何公司都是“ 人”,如果不用严格守法就会轻松获利,那么其就没有任何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守法的典范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环境______的结果。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天使和魔鬼的角色是很容易转变的。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理性 塑造

  B. 自由 培养

  C. 经济 影响

  D. 权利 雕饰

  参考答案:A

  解析:第一空中,由“如果不用严格守法就会轻松获利,那么其就没有任何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知.这里说的是公司作为经济主体的趋利性。与之相关的经济学概念为‘理性人”或“经济人”,排除8、D。第二空中.与“典范”搭配,“塑造”更贴切。本题答案为A。

  8①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

  ②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

  ③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

  ④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⑤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

  ⑥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草原上奔驰⑦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

  将以上7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⑥①④⑤③⑦②

  B. ⑤③⑦②①④⑥

  C. ⑥⑤③⑦②①④

  D. ⑤③①④⑥⑦②

  参考答案:C

  解析:先看⑥和⑤,根据叙事逻辑,应该是人从火车上向外看外面的风景,故⑥更适合做首句.排除B、D。A、C的区别在于①④与⑤③⑦②的顺序,由⑥“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草原上奔驰”和⑤的“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可知,⑤应紧接⑥后,故排除A。本题选C

  9一般地说,“智慧”不同于“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智慧”具有原创性。“知识’,要求“广”.“智慧”要求“新”。但两者又非绝对_________;“智慧”必须有“知识”作基础,反之,只死读书.而无己见,无创意,那就容易成为_________,也不算是“智慧”。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立 学究

  B. 矛盾 古董

  C. 等同 桎梏

  D. 排斥 束缚

  参考答案:A

  解析:由“‘知识’要求‘广’,‘智慧’要求‘新”’可知,第一空说的是两者的区别。据此排除C项的“等同”。“死读书、无己见、无创意”与第二空构成解释关系,与此最相符的为“学究”故本题答案为A,

  10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存异”。这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所以,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的共同价值,才最有价值。由此可见,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

  根据这段文字,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A. “求同”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

  B. 文化对“异”的包容程度要宽于文明

  C. 世界文明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

  D. 文化即使融合也难以消除差异

  参考答案:A

  解析:由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可知。“求同存异”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A项只说了“求同”,不全面。因此A项错误,当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