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行政能力 > 模拟试题 > 政法干警 > 国家 > 正文

2013年政法干警考试《行测》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

来源:考试吧 2013-09-06 10:42:04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第 1 页: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 3 页:数量关系
第 4 页:判断推理
第 6 页:资料分析
第 9 页:常识判断
第 10 页: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40题,参考时限35分钟)

  一、阅读理解。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短文。请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

  请开始答题:

  1.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著作《论读书》中谈到,“__________”。他的《论读书》对于后人的阅读行为有很大影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学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读书让生命更精彩

  B.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C.读书可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D.知识就是力量

  2.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山西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被审议通过。至此,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地已达38处。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化信仰中心。同样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印度的佛教大都失传了,中华佛教却繁荣昌盛,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

  本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在晚年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艺术大师雷瓦诺,作画时必须忍受身体的疼痛,甚至连画笔都无法拿稳,经过这些病痛之后,他留下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痛苦会过去,美会留下。”

  文段所表达的寓意是(  )。

  A.人生苦短,努力趁早

  B.苦痛一时,艺术千秋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4.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文段最后的“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A.人类为什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人类应怎样在获得发展的同时来维持生态平衡D.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5.当下,改编经典似乎已成为舞台和影视创作的一种潮流。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有的改编者缺少对经典应有的敬畏,甚至肆意颠覆和解构经典。元杂剧《赵氏孤儿》产生之后,不仅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还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它所传达的追求正义、忍辱负重、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曾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编剧陈涌泉在改编《程婴救孤》这一经典名剧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原著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颂的历史精神,主题立意的确立、人物关系的设置、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基于表现和强化这种历史精神。

  文段意在说明(  )。

  A.改编经典愈来愈热,但对经典的解读出现重大误解,甚至出现了肆意颠覆和解构经典的情况,这种现象是应该被杜绝和禁止的

  B.经典之中所传达出的追求正义、忍辱负重、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后世之人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C.陈涌泉改编的经典名剧《程婴救孤》在主题立意、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方面更突出了经典中所包含的精神

  D.只有在改编经典之作时尊重经典的历史精神,才能表现和强化经典中所传达出的精神,为世人所传颂

  6.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学科,它早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B.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保留了许多远古人类的天文知识和观念

  C.也许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就已经知道观象授时,尽管它还很粗糙

  D.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的方法可能已经沿用了数千年

  7.民众作为城市的主人和管理服务的对象,对公共政策制定应该享有重要的发言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部门往往不尊重甚至忽视、削弱这样的发言权。因为事前征求民意、听取民意不够,所以公众对一些城市管理决策不知情,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与支持。也因为事前被忽略的声音没有被及时“打捞”,被压制的意见表达不畅,一旦决策执行过程出现问题,公众的质疑与批评便喷涌而出。

  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

  A.公共事务决策忽视民意

  B.民众对公共政策制定没有发言权

  c.民众对城市管理决策不知情

  D.城市管理政策遭到公众质疑与批评

  8.疯狂的高利贷乱象,或可归结于银根紧缩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所肇始,或可抱怨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所纵容,也可以反思乡镇基层的金融信贷体系不发达以及房地产企业的疯狂吸金所致。但这场风暴的策动与生成,自有其内在强大驱动力,远不是外界几个诱因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看一看传销的屡打不绝,看一看地下六合彩的生生不息,它们身上的顽强与顽固,不可理喻的疯狂与混乱,与高利贷的粗野是何等相似!

  这段文字意在(  )。

  A.对政府部门与金融企业的不作为提出质疑

  B.呼吁政府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彻底终结疯狂的高利贷乱象

  C.提出取缔高利贷可以借鉴打击传销、地下六合彩的方法

  D.说明终结高利贷乱象,仅仅规范金融。加强监管还不够,更要靠整个社会心态的冷静与理性

  9.现代市场体系使我们不需要通过亲历亲为去加工食品,而只需要消费食品。学术地说,我们不需要用身体在场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体系需要信用。我们可以放心地吃东西,基于我们相信,购买的东西虽然是在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下制造,但它是清洁的。我们之所以这样相信,是因为我们相信有食品监管制度、基本卫生意识、制造者的道德意识、竞争形成的质量要求,对食品制造起到作用。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一切可能都没有在制造时“在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重建市场基本信用

  B.现代市场体系实现了劳动的社会化,但同时也产生了食品安全问题

  C.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食品监管制度和企业道德等方面人手

  D.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无法避免地食用问题食品

  10.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人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他才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主持者

  B.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贡献不为人所知

  C.梁思成是受到朱启钤的影响才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D.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1.我们向往自然,我们敬畏自然,我们却不怕自然灾害。我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希望自己能如水般清澈,如草般茂盛。我们喜欢恬静的生活,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但当自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时,我们也绝不会退缩。人是因自然而生的,但却不会因自然而亡。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更加懂得与大自然相处,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培养了一种韧劲。我们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稳,我们知道追求自然提升境界,我们更明白在灾难后我们会一如既往,我们更清楚人与自然是唯一的主题。本段文字的主旨是(  )。

  A.人对待自然的态度

  B.人与自然是永恒的主题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在自然中生活

  12.蒲松龄(1640—1715),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耗尽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其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对文段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简介

  B.《聊斋志异》的内容

  C.《聊斋志异》的价值

  D.鲁迅等人对蒲氏的评价

  13.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有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l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段主要说明了(  )。

  A.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时间、用途及其意义

  B.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军罪恶行为的见证,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C.奥斯威辛集中营成立了纪念馆,并划定了默哀区

  D.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缘由

  14.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云变化得太快,让人捉摸不透

  B.云的形状各异,变化万千

  C.云是天气的招牌,能预报天气

  D.云的形状更多的像动物

  15.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人主宰自然这种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最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而主张万物为一体,主张保护自然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觉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从而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寻求根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欧洲与中国对待自然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

  B.人类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C.人类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D.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6~20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荒野与文明是对立的,现代人则认为,城市才代表着文明。荒野是充满野物的地方,在其中生存的一切只遵循严格意义上的自然法则,如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对文明的人来讲,荒野是危险的、残酷的、粗暴的,是与文明人相敌对的。欧洲人到了美洲大陆以后,就是通过征服荒野(包括印第安人)而建立文明的。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必然经历着征服荒野、拓展生活世界的艰难历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物质需求的扩大,人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栖居地。寻找新栖居地的过程就是征服荒野、开垦新土地的过程。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还曾迫于粮食短缺的压力,而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垦新土地。例如,开发“北大荒”。被开垦前的“北大荒”是:“棒打狍子瓢滔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当人们这么形容“北大荒”时,绝不是在赞颂“北大荒”,而是形容“北大荒”的荒凉。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荒野越少,这个世界就越文明、越美丽。

  生态学知识的逐渐普及,让我们看到了荒野的重要价值。荒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绝不仅在于为在城市呆腻了的人们提供某种新鲜的美感,荒野的存在甚至是文明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是个“科技万能论者”,你当然不会这么看。你仍然会坚持认为,荒野与人类文明是敌对的,只有彻底消灭了荒野,把地球彻底人工化,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好在正有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科技万能论”,接受了生态学。生态学告诉我们,人类只能生活在生物圈之中,不能凌驾于生物圈之上;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生物圈的健康,人类必须让其他生物好好繁衍、生长,自己才能好好繁衍、生活;人类的制造活动只是物质变换而已,人类不能像“上帝”那样通过说话(逻格斯)而从无到有地创造事物;人类的食物只能来自生物圈内的其他生物,归根结底只能来自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等自养生物,人类无法用泥土(或无机物)直接合成有营养的食物;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肺”,湿地是地球生物圈的“肾”,保护好森林和湿地是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必要条件。而森林和湿地就是典型的荒野!可见,生态学对文明的启示是:文明必须与荒野相伴,文明必须与荒野共存!彻底消灭荒野之日就是生态系统总崩溃之时,从而是人类文明总崩溃之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代城市不仅与荒野相对,而且是反生态的。在法国生态学家克洛德·阿莱格尔看来,城市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对抗最为激烈的地点”,是“威胁整个地球、最大量的污染的源头”。城市地面被水泥或沥青硬化的比例最高,城市每天都产生巨量的垃圾,大城市用水极为浪费,城市人的粪便不再返回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等。尽管城市有许多的生态缺陷,它仍有巨大的吸引力。它是文化集中的地方,是医疗水平高的地方,是娱乐活动丰富的地方,是发财机会多的地方,是竞争卓越性的地方……现代化过程必然也是城市化过程。一个国家随着现代化过程的推进,其城市势必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中国正迅速推进其现代化进程,其城市建设也便随之迅速发展。如今许多城镇之升格为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迅速扩张,城市人人口(包括暂住人口)的迅速增加,都是明证。

  这是福,还是祸?要看我们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走对了是福,走错了是祸!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简单地步欧美的后尘。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面对那么广袤的一片土地,至今美国的人口密度也远比中国的低。中国有l3亿人口,却只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且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面积少。只有走生态化小城市建设之路,才能既实现城市化,又避免生态崩溃。中央政府应该像当初(上个世纪80年代)建设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深圳——那样着手建设生态化小城市示范点(也可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特区)。这比任何工程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应列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议事日程。如果我们继续沿着现代性反生态的方向推进城市化建设,例如,继续扩大像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城市,劳民伤财地兴建南水北调这样的反生态的大型工程,不让城市人的粪便作为植物营养(或庄稼肥料)返回生物圈,利用城市经济优势把农村、林区的大树移栽城市(必造成部分大树的死亡),最终的后果可能是彻底的生态崩溃。只讲建设小城镇或小城市也不行,决不能缺了生态化这一关键环节!缺了这一环节,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和小城市同样可以导致生态崩溃。

  16.第一段的关键词是(  )。

  A.征服 开垦 文明

  B.开垦 城市 文明

  C.荒野 城市 文明

  D.荒野 征服 文明

  1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不是在赞颂“北大荒”,而是形容“北大荒”的荒凉

  B.人类的制造活动只是物质变换而已,并没有从无到有地创造事物

  C.尽管城市有许多的生态缺陷,它仍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和建设

  D.作者认为,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工程是反生态的19.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有13亿人口,却只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且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面积少,是在说明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要考虑自己独特的国情

  B.现代城市不仅与荒野相对,而且是反生态的,所以最好不要发展现代城市

  C.只讲建设小城镇或小城市而不谈城市建设的生态化,也同样可以导致生态灾难D.不是要将所有的荒野都征服,才能够显示人类文明的程度和高度

  19.对文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荒野的重要性

  B.人类消灭了荒野,也就破坏了生态系统,从而导致人类文明的总崩溃,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C.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城市必须与荒野共存

  D.“皮”指的是与荒野紧密相关的生态系统,“毛”指的是人类文明

  20.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作者所持的观点是(  )。

  A.严格限制城市规模,走小城市的发展道路

  B.走生态化小城市建设之路

  C.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特区作为示范,以点带面

  D.保护城市生态,实现生态圈的物质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