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要读懂文言文,要会翻译句子,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否则便无从下手,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等,我们怎样去判定一个句子是属于哪种特殊的句式,有没有什么标志?当然有。这篇文章,我们将来一个文言句式大集合,领着大家一同去寻找句式中的特殊标志。

  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在上篇和中篇,我们已经讲了前四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在本篇当中,我们将讲到被动句和几种固定的句式和用法。

  古代汉语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句]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1)“如……何”、“奈……何”、“若……何”。这三个句式的意思都是“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

  ①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②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2)“……孰与……”、“……何如……”、“孰若”、“孰如”、“何若”等。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例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备注]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例句]

  ④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⑤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例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②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例句]

  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世方乱,安以富为?

  ③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例句]

  ①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②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③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例句]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②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④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⑤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⑥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在这篇中,被动句属于我们初中必须掌握的句式,其余的包含着特殊的标志的句子,虽然不在中考之列,我们也在这里提出来,是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利用这些特殊词语来理解语句和翻译句子。到此为止,我们已经集合了所有文言文的句式,你学会了多少呢?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