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中考经验技巧 > 正文

2018中考作文提分必备:提升作文认知

来源:考试吧 2018-5-23 9:30:00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8中考作文提分必备:提升作文认知”,更多中考经验技巧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中考网!

  点击查看:考试吧整理:2018年中考经验技巧汇总

  “马思边草拳毛动”,高考在即,你是考生,已经做好了“征战”的情绪,这我相信;但“大军未到,粮草先行”,你的“粮草”是否也“备”足了?

  今天和大家谈谈“点”的问题。

  1.关注热点

  热点,就是在媒体或大众心目中有着很重位置的有关国家、政治、民生的一些焦点问题。如传统文化的涉及的热点:创造、和谐和勤俭。

  什么叫“创造”,创造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笔者为大家写了一段话,供你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揣摩一下。

  创造,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前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起点,是改变世界面貌的一种伟大的力量。正是这创造的伟力,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当蘑菇云升起的一刻,伟大的中华又多了一道雄伟的长城;当氢弹的火光燃起的一瞬,伟大的共和国的上空又湛蓝了几分;当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喷射出黑色的黄金时,欢呼雀跃的国人们,面对着李四光走出的“地质之光”深深鞠上的一躬,使你彻底知道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创造在于开发我们自己的“潜力”!

  老是听说“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那么怎么样的社会和世界才算是达到了和谐呢?笔者又为你写了一段话,供你在“剪不断,理更乱”的情况下参考。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相互提携。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上帝分配给人类的一份厚礼,是一种足以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你有一根针,我拿一块布,各尽所能,我们就能给这个世界缝制一片湛蓝;你是一把锄,我是一杆枪,我们各自献出自己的一分看起来都不起眼的力量,我们就能为共和国打造出一个灿烂的未来;你有一颗爱心,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帮助了我,我就用我那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和谐就是这样简单,简单到只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贴,同心戮力,和衷共济,共和国的上空就永远不会有阴霾.中央电视台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艰苦朴素,“富日“新闻频道”在今年增加了一个栏目,叫做“小事算大帐”,说的就是我们得把子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因为我们该做的是还很多,该用钱的地方也还很多,大手大脚,铺张扬厉,永远不值得提倡!为此,笔者又写了一段话,供你在与这样的议题“交手”时,有点遵循。

  我们每个人每天节省一滴水,共和国拥有着的就是太平洋;我们每个人每天节约一度电,共和国的上空就会多一轮染燃烧着的太阳;我们每个人节省一分钱,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就会像我们一样,能够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默颂着“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永远大于地三边”的真理

  2.留意冷点

  冷点,都曾经热过;考前,老师们虽然不会去做押题的傻事,但每年都会有些想法的,但由于高考命题的三原则中的“防猜性”,不考,就不考,一年又一年,让人们“失望”了,于是,就被人们淡忘甚至弃而不顾。比如“利诱与做人”、“空谈与实干”、“团队精神与事业兴旺发达”等。

  “做人”是重心,“利诱”是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够把握住自己,“风来雨来,不动不摇”,是难能可贵的。笔者一向是勤快的,也写了一段文字,供你在不虞之需时作为借鉴。

  做人是什么?就是唐伯虎“闲来写得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情怀,就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气概,就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献身精神里;它就写在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的绝笔书中,它就在刘胡兰面对铡刀的大义凛然的微笑里,就在袁隆平坚守着的烈日下的田间地头里……

  “空谈”要不得,任何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成功都不是在夸夸其谈中变为现实的。笔者一向老想尝尝作文的甘苦,也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写下了一段文字,供你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推敲。

  成功是一枚果实,只谈论它如何甘甜是无济于事的;成功是一种证明,它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一个真理,在哪里洒下过汗水在那里就会迎来一个金色的收获;成功更是一种奖励,它永远属于那些在身后留下了深深足迹的跋涉者。

  “团队精神”,说穿了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着,说着说着就没人再说了的“团结就是力量”老话题了,再谈还能谈出新意来吗?笔者一向认为能够给学生做个示范的老师才是个好老师,所以,一直在努力着,于是就从“团队精神,就是不要……”角度写了一段文字,供你在也想使自己的考场作文多少有点“领新标异二月花”时参考。

  团队精神,就是不要互相“拆台”!就是不要互相推委!就是不要互相“挤兑”,就是不要互相攻讦,不要动不动就发生内讧,来不来就在“窝里斗”!多几分宽容,多几分大度,为他人“补台”的人,眼前是很明亮的,远比那在昏暗的角落里搬弄是非时的心境美丽多了。

  多几分理解,多几分责任,你自会发现团结的集体,有着别样的温暖,你的心境远比那在阴暗的角落里“幸灾乐祸”时轻松多了。多几分坦诚,多几分勇敢,你自会发现人与人能够在一个屋檐下为着共同的事业拼搏奋斗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缘分,是一种实在该用心用一生来珍视来呵护的友谊啊!多几分气度,多几分平和,你自会发现生活依然美丽,天空依然蔚蓝;身边没有那么多“敌人”,朋友的双手正在传布着温暖呢!

  3.语言美点

  美的语言应该具有工整性、暗示性和警策性。

  整句与散句结合的语言就美,因为它工整。比如谈“团结就是力量”时,来上一段运用“层进”的修辞方法造出来的句子,就非常美。

  一只手,提土篮;两只手,把石搬;十只手,拉动船;百只手,引清泉;千只手,改荒滩;万只手,能移山。亿万人民齐动手,高山大海听调遣。

  用比喻性的句子构成的语言就具有暗示性,这样的语言,就是笔者经常说的“超常搭配”。

  比如谈“协作”(也就是“和谐”)的时候,来上这样一段文字,就美,就动人。

  “你有一根针,我拿一块布,相互配合,我们就能给这个世界缝制一片湛蓝;你扛你的锄,我掮我的犁,抛洒汗水,我们就能为共和国耕耘出明天的繁荣……”(“缝制……湛蓝”,若改成“缝制……外套”,“耕耘出……繁荣”若说成“耕耘出……五谷丰登”,那就缺少美感了)。

  富于警策性的句子,就想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动不动就要引用的名人名言一样,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比如在写“恶劣的环境能够毁掉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这样一个观点时,来上这样一句话,就足以点燃读者——即考官心中的热情。

  有人说,恶劣的生活环境如同卷着飓风的大海,足以将船只吞噬;有人说糟糕的生活境遇,如同高炉,熊熊烈火,高温煅烧,足以将顽石锻炼成钢。

  4.题目“狠”点

  现在的高中生,说什么东西与众不同、厉害事,很喜欢一个“狠”字。笔者权且顺从一下。怎样的题目才能“狠”呢?

  《说“木叶”,》就不够“狠”,大家最好也别用;《读〈伊索寓言〉》也不够“狠”,今后,尤其是高考最好避开。

  《泥里水里趟过来的日子》有点“狠”,这有点“狠”的题目,是笔者将自己的一篇散文中最得意的一句话浓缩而成的。

  “后来就毕业了。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忙,好像欠了谁似的,忙碌着,快乐着。据说,我的忙碌,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兴味”!

  有一个很想见上我一面的学生终于见到我了,结论竟然是:“原来是一个很沧桑的小老头儿!”我总想从这话里,找到几分慰藉,让它来抚平我心头上曾经的“重创”,似乎找到了,一个“儿”化音,学中文的我,还能够知道,它的附加意义是还有几分喜爱之情。本来就是从泥里水里趟过来的人嘛,怎能没有点“沧桑感”呢?”

  于是我就将这篇文章的题目拟为《泥里水里趟过来的日子》

  《走出一片霞光》也有点“狠”,这“狠”的题目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听了笔者的课后,学会了,于是把文章中最得意的一句话拿来,作了题目。那是一个看图作文,画面如下:

  在结尾处,笔者的学生这样写道:

  安心地做你的小卒吧!从一步一步地移动开始,去圆你那凌云壮志的梦!用你那一往无前永无退路的脚步,走出一片人生的霞光吧!

  《花看半开饮酒微醺》就“狠”,这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人应该淡对名与利”时,为自己的文章拟的题目。稍微有点阅历的人,知道她是化用了明朝的洪应明《菜根谭》中的名句。可见“化用前人的诗词歌赋,甚至一些健康的歌名”作为文章的标题是一种好方法,一种能使题目“狠”起来的好方法。

  《别把自己丢在人生的侏罗纪》,这题目更“狠”!这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不要总是呼唤‘谁肯来帮我一把’,要知道‘自助者天助’的古训”这样一个话题时,把观点确立在了“一个人应该主动出击,否则,当别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自己事业的颠峰时,你会被自己远远地丢在人生的荒岛上”,她只是运用了一下最常见的比喻修辞的方法,这题目就“狠”得不得了!

  5.开头俏点

  鲁迅先生在《孩儿塔·序》中曾经这样高度地赞美殷夫的诗的价值:“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我们是否可以套用一下,给文章开一个好头,就如同是“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呢?评卷老师,读了太多的“随意”,太多的“沉闷”,忽然间,一个好的开头赫然出现在眼前,还不就如同在冰封了一冬的大地上终于看到了春天的影子一样,心里立刻泛起喜悦的涟漪;俨然看到了小作者已经迈开了坚实有力的“进军”的步伐!

  因此,开头一定要“俏”!“俏”的方法很多,有两种最值得一试:“类比切题法”和“引言切题法”。

  文章开头叫来“小草”,呼来“清泉”,喊来“雄鹰”,召来劲松……它们是很听话的,也很有力量的;在它们的衬托下,你的文章立刻就文采斐然。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当一个人陷入了生活的恶劣环境,也决不可自暴自弃”这样一个话题时,就“呼风唤雨”般地叫来了她的“朋友”(因为她已经把这些意象锤炼许久了),完成了一个“俏”得让人艳羡的开头:

  幽兰并不因命运将自己安排到了人迹罕至的深谷而自馁自弃,仍旧散发着它那奇异的芬芳;荷花也不因命运将其安排到了泥淖之中而自暴自弃,仍旧“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它那“映日”“别样红”;苍松更没有因为命运为它选中的是一角危崖而自卑自弃,仍旧用它的根紧紧的抓住崖壁,用它那“咬定青山不松口”的倔强幻化成了大山深处的王者。

  谈“积累”的重要性时,笔者的一个学生,如信手拈来一般,把鲁迅的话用在了开头;鲁迅,大家似乎很熟悉,其实,真正“读”懂了鲁迅的人是不多的。引言是那么的平实,但却极准确地道出人人想说却总也说不出来的味道:

  鲁迅先生讲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积累是什么,就是蜜蜂每天不停地采蜜,就是蒲松龄为收集故事摆设的茶摊,就是顾炎武《日知录》里每天的收获,就是电学之父法拉第在工厂做勤杂工时留下的厚厚的笔记;积累更是李贺的诗囊,白居易的陶罐,苏步青的“零布头”,托尔斯泰的笔记本……

  6.语段“沉”点

  好的语段应该是饱满的、厚重的,应该是由一些很有意味和气势的组合在一起,用“集体”的力量完成一个共同“使命”的句群。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同样处在困境之中,有人奋起,成就辉煌;也有人自甘堕落,毁掉锦绣前程”时,就运用笔者“推行”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这很重要!)就写出了下面一个饱满厚重的语段:

  走在学海边,翻开那历史的一片天空——一样的乌云密布!看吧,那是陈涉的一句“鸿鹄志”,令一介草民张开了高翔的双翼,俯冲向电扇雷鸣的万里金城;看吧,那是岳飞的一声“怒发冲冠”,令一代英杰披坚执锐,拼杀在金人那震天的叫嚣声中,为了大宋——那风雨中的一叶扁舟;看吧,那是孙中山的一句“革命尚未成功”,令一个也可能平庸的青年一步一步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国父”。

  笔者的又一个学生在写“现代生活确实变得有模有样了,但诱惑也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人执著着他的执著”时,也运用这种方法写出了厚重而饱满的语段:

  现代生活,随遇而安者,苟且度日者、随波逐流者,自甘堕落者,时位移人者,比比皆是!但在这喧闹声中,毕竟还有“出淤泥而不染”任长霞,怒向威逼与利诱,楞是挺立起一座人生的巍巍泰山;在这追香逐臭的污浊之中,毕竟杀出一位“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李金华,用他那把胆识之剑劈开了权钱交易的黑幕,还中华一片又一片蓝天;在这世态炎凉颇无奈之中,毕竟还有“父为精神病,母成刀下鬼”的洪战辉,背着检来的妹妹上大学,感动了千千万万颗中国心,更感动了伟大的中华,给无论怎么讲都不能不承认的“信仰缺失”的青年一代一个重拾温暖的希望!

  7.结尾亮点

  结尾的方法很多,目前,不妨想想最适合自己的是下面哪一钟:首尾呼应法、景物衬托法、类比收束法和呼语收束法。

  首尾呼应法无须赘言。

  “景物衬托法”,指的就是在文章的结尾调动一下窗外的、或者在考场里你还能想得到的景物,来上几笔,几笔就够。王安石曾说过:“浓绿万株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比如,在写“利诱与做人”这个话题时,在文章在写了“一个‘正’字活一生”,做人要清白,要刚正,要纯洁,在文章的结尾,就不妨来上点景物,衬托一下。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窗外,紫丁香开了;一场新雨过后,无数的水滴凝聚在那一簇簇素洁的小花上,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关于清纯的故事

  类比收束法,与类比开头很像,所以也用不着赘述。一个学生在写“自我约束与张扬个性”这一话题时,在结尾的时候,采用这种方法就为自己的文章平添了一双笑眯眯的“大眼睛”:

  于是,在盈盈月光下,我掬一捧最轻的;在灼灼红叶中,我拾一片最暖的;在萋萋芳草处,我摘一束最灿的,在漫漫人生中,我取一份最重的——个性。走在生命的路上,我愿用一颗不羁的心,采撷足够多的霞光,来造就一个朝晖四射的晨!

  结尾处,若采用一下“引言”与“口号”相结合的方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团队精神”这个话题时,在作文的结尾,就曾用过这样的方法,她这样写道:

  有句老话:“砂轮的坚韧是接受了散沙的教训。”我们不能像九头鸟那样,逞个人英雄主义,把力量消耗在散兵游勇中。团结,团结,再团结!

扫描/长按二维码帮助中考通关!
获取2018年中考资讯
获取历年中考满分作文
获取2套仿真内部资料
获取历年考试真题试卷

微信搜索"考试吧初高中" 关注获得中考秘籍

  相关推荐:

  各省市2018年中考时间汇总

  各地2018年中考录取分数线及公布时间

  各地2018年中考成绩查询时间及方式

  各地2018年中考录取结果查询时间

  各地2018年中考志愿填报时间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zhao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