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考研_考试吧考研_首发2011考研成绩查询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2007年考研政治哲学基础——背诵笔记

    一、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全部运动:人也成为机械
    2、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不变的观点。

    3、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
    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1、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2、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3、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如: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如;绝对理念
    三、哲学上的对立和斗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发展观斗争:古代的辩证法是朴素的:以门巴尼德为代表。
    近代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以黑格尔为代表,表现:不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就是重复,是增加或减少。
    现代的辩证法是唯物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1、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的理论体系;
    3、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4、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最显著的特点: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
    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2、重要特点: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
    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批判精神上: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观察事物,本质上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批判与革命的。
    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僵化。
    科学性:指它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提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
    抽象与具体:
    指导与被指导:
    普遍与特殊: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的革命:
    1、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唯物论相结合,并将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与结合, 从而使哲学第一次获得真正的科学性,成为完全科学形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研究社会历史学问题的各门学问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精确性;
    3、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提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
    剩余价值学说披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者共同指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4、第一次正确性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摒弃了以往认为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的观点;
    摒弃了把哲学凌驾于科学这上,当作科学之科学的幻想;
    明确指出:一切具体科学都是哲学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是指导作用,而不能取而代之。
    八、物质的定义:列宁---物质是樗着客观存在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存在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所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
    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 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
    其三,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
    其四,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如果有一种存在不能被人们所认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
    九、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与二元论;
    2、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代表一般、个性代替共
    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一是指事物相对某参照系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处于量变过程中的物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十一、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内容、实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无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十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运动都是运动的绝对与运动的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反对相对静止的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只承认相对静止反对运动的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观点。
    2、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4、相互渗透的关系:运动有静、静中有动。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十三、承认静止的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理解事物的多样性。相对静止的含义之一,就是承认事物的稳定性,即事物之间质的区别。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运动。相对静止是运动的参照系,即使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也要确定一个相对静止的事物作为参照物加以描述。
    第三,相对静止是物质文化的本质条件,因而是生命的本质条件,没有相对静止,就不会有生命现象。
    形而上学不能理解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其中一种倾向是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另一种倾向是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陷入了相对主义诡辩论。
    中国古代的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就是相对主义的思想。
    十四、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维性可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
    十五、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与物质不可分,因为物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承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承认时空客观性又否认时空同物质运动的联系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十六、时空的特点:
    1、时空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化。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时空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的状态的变化而变
    2、时空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无限是绝对的、永恒的,是对有限的超越;有限是相对的、短暂时
    无限与有限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十七、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层含义:
    1、一是实践 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
    2、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以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十八、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有是客观的; 之一。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
    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十九、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斗争。
    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义要表现阶级
    科学实践——是从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二十、实践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二十一、对世界与人的关系的两种对立的看法:
    观点:旧哲学中,人与世界被看做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唯心主义把世界看作是某种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外化了的产物,人不过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或精神的工具。
    缺陷:1、一个抓住精神、各持一端,始终建造不起沟通人和世界关系的桥梁;
    2、人和世界始终是抽象的、贫乏的、空洞的。
    二十二、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客体的范围: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客体的含义有二层:一方面: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性方面;
    另一方面:客体不能与客观事物相等同,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
    决定客体的因素:一是取决于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二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水平。故客体也是历史范畴。
    3、客体的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二十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1、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与实质看:⑴它不同于一般物质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包含了这两种在内;
    ⑵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 没有的新关系: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⑶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与制约,另一方面主体又不断地发展并打破客体的限定,越
    客体。这种主客体之间限定和超越及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⑴主体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 化成果得以保存。
    结果:造成人的活动的体外积累,形成了人类积累、交换、传递、继承和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特殊方式---社会遗传方式,使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
    ⑵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推动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结果:人通过客体主体化这种形式占有、吸收对象(前人的活动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提高主体能力,有新的更高的水平 去改造客体。
    ⑶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和发展现实世界的矛 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⑷在这个双向过程中,实践又形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创造出属人世界(即人类世界),从面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观念把握和实际把握。实践使世界 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它们分化统一的基础。
    二十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⒈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包括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
    ⒉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
    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特点不同-----客观世界特点:①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外
    ②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着
    基础不同-----外部自然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其自身,人的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主观世界则以人脑为物质基础,以意识等要素及运动为机理。
    ⑵二者不完全同步-----主观世界可以背离客观世界,发生幻想、错误,也可能超越客观世界,对未来作超前反映。
    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联系:
    ⑴在内容上同构;
    ⑵运动规律有同一性;
    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因为:
    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⑵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接触点;
    ⑶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与途径。
    二十五、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产生于人类世界之,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接触到的自然界,即未被人化的世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即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⒉区别:
    ⑴自在世界独立于人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乾处在盲目的运动中;
    ⑵人类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分。人化自然是----①被人的活动改造过的自然,
    ②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
    ③ 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④人类世界的独特性是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⒊联系:⑴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反过来又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
    ⑵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参与到整个自然中去,出现了两种情况:
    ①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淡化和消失;
    ②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与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
    二十六、联系:含义---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这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指导意义:1、要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不能孤立地存在,必然处于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2、每一事物和现象自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其各个部分、要素、成分和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十七、联系的客观性---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立观点:唯心主义:1、不是一味地反对联系,有的还特别强调联系,但它所讲的联系只是观念的联系;
    2、它不是把观念的联系当作事物的联系在思想中的反映,反而认为事物的联系是由观念的联系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1、联系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
    2、并不抹杀事物之间界限与质的区别,相反,承认联系是建立在区别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区别就没有
    形而上学宇宙观:只看到事物质的区别,没有看到联系,从而把事物孤立起来。
    二十八、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指导意义:1、人们在实践中,全面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2、反对孤立和片面的观点。
    二十九、联系的具体性---任何事物的联系都由该事物所含的特有矛盾决定的。具体性决定了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与现象的联系各有不同的特点,形成极为复杂多样的联系图景。
    主要联系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三十、系统--是指一个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是标志事物整体性的哲学范畴,事物都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
    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深刻地提示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结构性:考察系统特别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性,只有通过结构的作用,才能形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达到系统的最优化;
    3、层次性:系统都是分层次的,层次不同,功能与作用也不同。
    4、开放性:一系统与它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责编:ak47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任汝芬老师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著名政治教育专家;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详细]
考研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