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我的空中楼阁》

一. 作者简介和解题
   李乐薇:生于1930年,是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有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光、有味、有形的物象幻景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
首先,看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叫《我的空中楼阁》,或者说它的含义是什么?课文倒数第四段:“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数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但小屋仅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不是!当然不是!那究竟指什么呢?我们看课文提示,既写外在的景观,又写内在的精神,景情浑然一体。我们从“空中”二字也可以看出,“空中”一方面指小屋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没有根基的房屋,是不切实际的,是想象的。
二.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三. 课文重点:
1.面对自己的最爱,李乐薇描写了山间小屋周围的景物:按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小屋、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 立足于小屋之外。二、立足于小屋。  
当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时,观察角度是怎样变化的?
由远及近再到远,也就是由“山下——山上——山下”,就好比一个摄影师,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用一个长镜头,一会儿用一个短镜头,一会儿再来个面部特写!
站在“山下”时,作者是怎样描绘小屋的?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认为是小屋点缀了山。
站在“山上”时,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这里作者认为是树点缀了小屋。
近处看,大树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远处看,小屋在大树的掩映下,更显得“轻灵而自由”。
作者笔下的“山——小屋——树”可以说达到了“完美自然、和谐统一”,作者这样刻意地描写它们的“和谐统一”,目的何在?
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随着行文地展开,作者还带我们领略了那“精致的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五彩的云霞”、“美丽的山中晨昏”、“崎岖的山路”、“迷人的小屋夜景”,如一副副画流过我们的眼前,可以说,这些景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都是为了表现作者主观情感而服务的。
3.小屋真是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例如写光线变化的一段,是一幅图所无法体现的,它既有图画的优点,又突破了图画的局限。)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4.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小屋这件艺术品充满诗情画意,它“姿态翩然”、“若隐若现”、轻灵而有风度,这不仅赖于作者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描绘,而且还靠着他那清丽脱俗的文笔。下面我们通过对修辞的分析,来品味作者的文笔以及体会作者对小屋的独特感情。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别致新奇的比喻把高山和小屋连缀在一起,流露出“我”对小屋的珍爱、赞赏之情。
b、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两个比喻新颖独特,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使小屋富有了生命力。
C、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运用拟人手法把小屋写得仿佛人一般,有生命,有气质;作者在此假外物以言自身,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

5.小屋是否存在?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作者在文章里既没有描写小屋的具体构造,也没有详细描绘屋内的摆设。她更多地叙述了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文章的第一部分较为写实,但也以写环境为主。第二部分之虚,也是相当明显。 可以说,“空中楼阁”的小屋并非真实存在,乃是作者的一种梦想。
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写成与外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作者虽没有直接批评现代文明生活,但这种人与自然的结合,对这种自由宁静生活的讴歌与向往,便是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已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于是小屋也寄托了作者对它的热爱,对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的热爱。
这也是文章的写作特色——虚实结合。
1、建筑在山上的小屋,如同缥缈在空中的楼宇。
2、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