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染料

常用染料


常用染料(熟练掌握)

根据助色基解离后的带电情况,可将染料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此外,还有复合染料。

1、碱性燃料

电离后显色离子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由于细菌的等电点在pH2-5之间,在碱性、中性、弱酸性的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染料结合而着色。常用的染料有碱性复红、结晶紫、亚甲兰等。

2、酸性染料

电离后显色离子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被染物结合。一般情况下细菌都带有负电荷,不易着色。如果降低菌液的pH使细菌带正电荷,则可被染色。酸性染料通常用来染细胞质,而很少用于细菌的染色。常用的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及荧光染料

复合染料是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氏染料、吉姆萨染料等;

荧光染料如荧光标记的抗体,荧光素常用异硫氢基荧光素。常用于某些特殊的染色技术中。

常用的染色方法(熟练掌握)

在细菌感染标本中,临床上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和荧光染色。

1、单染色法

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称为单染色法。如吕氏亚甲蓝、结晶紫和稀释复红染色法。细菌经单染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2、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染料可将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称为复染法或鉴别染色法。该方法除可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外,还反应出细菌染色特性,具有鉴别细菌种类的价值。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1)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粪便、血液等极少数标本外,在培养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通过革兰染色将所有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革兰染色除用于鉴定细菌外,病原菌革兰染色特性可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参考,帮助临床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为G+菌与G-菌对一些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且其致病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不同。

2)抗酸染色:抗酸染色也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因临床上绝大多数病原菌为非抗酸性细菌,所以抗酸染色不作为临床常规的细菌检查项目,只针对性用于结核病、麻风病等的细菌检查。

3)荧光染色法

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在临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用于结核分支杆菌、麻风分支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经荧光素染色的细菌,或荧光素标记的荧光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细菌、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荧光。

除以上染色方法外,用于细菌鉴定的还有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色等特殊染色。鞭毛染色后于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体上有无鞭毛、鞭毛的位置及数量,在细菌鉴定中,特别是非发酵菌的鉴定中很重要。疑为白喉棒状杆菌感染,进行涂片检查,除证实为革兰阳性典型棒状杆菌外,还需用异染颗粒染色,镜检异染颗粒,才能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