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
18世纪初,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他的归来,再次导致了法语在英国的流行,法语词借入英语达到第三次高潮。如ballet, develop, canteen。
(三)殖民统治时期
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力的增强,英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并进行国际贸易。英国引进了许多海外国家的词汇。如moccasin, raccoon, wigwam(美洲殖民地); lichi, sampan, typhoon(中文); kulak, mammoth, steppe(俄语); hashish, shadoof, sultan(阿拉伯语); boomerang, wombat, billabong(澳大利亚语); tycoon, karate, hara-kiri, jujitsu(日语); pajama, polo, chutney(印度语); chimpanzee, guinea, gorilla(西非); chocolate, tomato, tobacco(北美); bungalow, bangle(马尔都语); banana, commando(葡萄牙语); umbrella, duet(意大利语); slim, smuggle(德语)。
(四)现代英语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
两次大战中,军事词汇直接反映了战争的方式特点。如aid raid, tank, anti aircraft gun。战后,英美两国特别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重要作用,美国社会的各种变化在英语词汇上得到充分的反映。如Black power, boycott, the Lost Generation。语言文化的渗透:samba(巴西), tango(西班牙), pizza(意大利), spaghetti(意大利), taco(西班牙), enchilada(西班牙), suchi(日本), maotai(中国)。
(五)当代英语时期
下面词汇是近年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词:the European currency, Tsunami, flash mob, metro-sexual, reality show, surfing。中国2008年奥运会新词:Bird’s Nest, Water Cube。英语正是以这种姿态使得起源于几个小小的日尔曼部落的口头语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性语言。进入20世纪,传播英语的主导力量转向美国。美国的科技优势转化为语言优势,进一步促进了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如今讲美国英语的人口占到70%左右。
五、英语词汇发展特点
古英语是一门典型的屈折语。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都有复杂的词尾变化和元音变化或两者都有变化,与今天使用的英语大不相同。中古英语的内部屈折形式就少多了,标志名词和形容词性、数、格的词尾形式及动词词尾变化已经不明显了。如果说古英语尽是词尾的话,那么中古英语的词尾已经去了一半。在现代英语中,除了少数几个例外,词尾几乎都没有了。英语已从古英语的综合型语言发展成了现在的分析型语言。这一点可以用下面的词例说明: leorn-ian, lern-en, learn; mon-a, mone-e, moon; sun-ne, sun-ne, sun(古英语-中古英语-现代英语)。同时,大量外来词的进入丰富了英语词汇。如ask, inquire, interrogate;fire, flame, conflagration;weak, frail, fragile(英语-法语-拉丁语)。英语中同义词的丰富归功于它与拉丁语、法语等语言的恰当混合。大量同义词的存在大大增强了英语的表现力。
六、结论
要认识到英语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实体,英语一直在变化。古英语时期英语只在英格兰地区说,但现在英语成为世界性的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语系的外来词一步步融入到了英语的词汇中,并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历时性研究角度看英语词汇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英语词汇的发展演变。在当代世界语言不断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下,探讨英语词汇的历史渊源,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英语进而更好地掌握语言。
参考文献:
[1]Dennis Freeborn.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2000.
Albert C.Baugh.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谢晓科.从英语发展史看英语中的外来词[J].河西学院学报,2009. 张宏国.科技英语词汇的历时意义与共时意义及演变方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